校园文化

首页 >> 校园文化 >> 珞珈副刊 >> 正文

【美在珞珈】雕塑之韵

——武汉大学人文景观走笔(二)

发布时间:2016-09-28 11:50 来源: 作者: 文妍阅读:
A A A

作者:文妍

作为校园独特的文化符号,一座座塑像坐落在校园各处,像一个个默默无语的智者,无声地讲述着时代的风云,引领学子走进思想的宝库和知识的殿堂,关切地注视着武汉大学一步步向前发展。这些雕像为美丽的珞珈山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让后人在缅怀往事的同时,感悟到母校精神的真谛。既美化了校园,又能激励广大青年学生以先辈为榜样,追求真理,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坐落在樱园狮子山顶、文学院楼旁的闻一多塑像,是校园里较早建成的一座。闻一多是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他改定了“珞珈”山名,还设计和书写了小篆体“武大”二字的校徽。19868月,为纪念闻一多逝世40周年,学校为他建立了塑像,半身头像巨大的基座上,由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字。愤怒的诗人目光如炬,双眉紧蹙,那为国家民族命运忧心如焚的赤子之情,跃然如见。

1993100周年校庆时,海内外校友纷纷倡议,在校园里为在武汉大学发展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杰出人士、领导人及著名学者建立塑像。学校1994年发文,决定为张之洞、李四光、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李达等6人建立塑像。此后,在各地校友会捐资支持下,此6人及更多学者名流的塑像陆续落成。

“天地泰,日月光,听我唱歌赞学堂……众同学,齐奋往,造成楚材皆贤良。文善谋,武知方,学中皆是国栋梁。”这是自强学堂的校歌《学堂歌》所唱。自强学堂是武汉大学的前身,在侧船山畔经济与管理学院大楼西北角,坐落着自强学堂创始人张之洞的塑像。张之洞1893年奏请清政府在武昌佛阁大朝街创办了自强学堂,为武汉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00811月落成的张之洞塑像由经济系1979级校友捐建,为高约1.3米青铜座像,张之洞着官司服,正挥笔书写上书光绪皇帝之《设立自强学堂片》。

“中国现在太没有建设的工作了,尤其是教育方面……现在我们要努力建设这个武大,就是要让国人清楚,建设并不是不可能或太难的事。”担任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的李四光,对“建设一个真正的大学”充满信心。他历尽艰辛,为武汉大学勘定了珞珈山新校址。2003110周年校庆时,由武汉校友会集资的李四光塑像在宋卿体育馆南侧落成,李四光站在一头毛驴前方,举手遮阳远眺,睿智的目光仿佛正落在了珞珈山与东湖水之上。

他曾留学英法,晚年寄居台湾,但最为难忘珞珈山上的风华岁月;他曾任民国教育部长、宣传部长、外交部长等要职,供职于北大、中研院等教育科研院所,但却留下遗嘱,墓碑上只镌刻“前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雪艇之墓”;他不烟不酒,生活简朴,但爱好收藏,临终立下遗嘱,将一生收藏的70余幅字画赠与武汉大学。他就是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为武汉大学早期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110周年校庆时,王世杰塑像在老图书馆东侧落成,由台北校友会集资捐建,手持书卷的王世杰半身像端立在浓荫下,注视着往来于图书馆的莘莘学子。

被陈毅赞誉为“一代完人”的王星拱,19335月接任武汉大学校长,任期长达12年,实际主持校务17年。抗战期间,他率校西迁四川乐山,艰苦办学8年,呕心沥血,创造了武大乐山时期的辉煌,跻身“战时四大名校”。由成都校友会集资认捐的王星拱塑像于20083月建成,坐落在老图书馆西侧,树丛间的王星拱半身像,神态安详而儒雅。

1946年,武汉大学终于实现了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宏伟办学目标,时任校长为著名国际法学家、教育家周鲠生。他担任校长后不久,抗战胜利,他带领师生克服重重困难,从乐山举校复员珞珈山。他广揽人才,恢复农学院,增设医学院,使学校成为真正的综合性重点大学。2005年校庆日,由广州校友会和长沙校友会捐资铸造的周鲠生塑像,在法学院楼前正式落成。周鲠生半身像手握书本,一双充满智慧的双眼,在镜片后若有所思。

“你温和的目光一直如阳光么/你慈祥的笑是不是像大地上的歌子/老校长/我就站在你不朽的像前/感知/七十五年前你的声音和微笑。”这是一位学子在李达塑像前献上的诗句。梅园小树林被学生称为“李达园”,山坡上的樟树直上青云,撑开绿色的巨伞,在高高的天空搭起遮空蔽日的凉棚。树林中的李达塑像,那深邃的目光似要洞穿山川连绵的广袤东方。塑像由深圳校友会集资认捐,1993年百年校庆日落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武汉大学的雕塑群中,有6件出自当代中国雕塑大师潘鹤之手,分别是“张之洞”、“李四光”、“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和“爱因斯坦”。前5件展现了早期为武大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风采,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百年武大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有着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爱因斯坦塑像十分生动传神,那睿智的大脑正思索着宇宙的无穷奥秘。曾在爱因斯坦身边工作过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对这尊雕像特别喜爱,为此广州市政府专门请潘鹤作了一个缩小版赠与杨振宁。

潘鹤是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全国优秀雕塑家、我国城市雕塑运动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他的100多件大型户外雕塑作品,有的已是中国美术经典之作,有的成为地标性名片。他对珞珈的山山水水情有独钟,以八十多岁高龄为武大创作了六件大型作品,并且都没有收取创作费。艺术无价,大师赠与的这份厚礼,将永远在校园的湖光山色中熠熠生辉。

视野广阔的友谊广场上,“空中之舞”雕塑诉说着“3S”的神奇,传达着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无穷奥秘,也承载着武大人的科学精神与学术使命。举目四望,常见一群群学生聚在广场一角,或背着带天线的黄色背包,或举着绘有标尺的杆子,凑在一起看手中的仪器。这是测绘学院和遥感学院的学生,正在进行测量实习。无论风雨,无论寒暑,总可以看见这些忙碌的身影,在漫漫学途中默默求索,与3S雕塑相映衬,成为广场动人的一景。

律动盘旋的“空中之舞”,舞出了跳跃奔放的青春节奏;灵秀的“慧眼”,则引领学子遍览大千世界,领略无尽风光。武大校园内有一批富有时代特色的艺术雕塑,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无限的思考。此外,结合学科与专业特色,一块块精美的刻字石点缀在校园各处,分外别致。“学海无涯”,惟有“夜眠人静后,早起鸟鸣先”;“止于至善”,对真善美的追求永无止境;“鼓呼”,引颈长啸、为民发声;“水电之心”,捕捉波涛的律动,领略自然的神奇;“经纬”,浩浩天地、悠悠岁月,尽在其间;“恒”,静穆中彰显崇高……此外,桂园、樱园、梅园、枫园、湖滨楠竹苑等,每个园区也都配有各自富于特色的景观石。它们如同碧空中颗颗璀璨的星星,雕饰灿烂的青春,见证收获和希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摘自《流风甚美》,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1  本网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