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陶孝芳、迟宗宝
【本期人物】
李圣雨,测绘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近日获评武汉大学2023年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特等奖。
与北斗相遇,一步步坚定科研目标
八年前,李圣雨踏入武大校园,成为测绘学院测量工程专业的一名本科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他首次接触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大学二年级时,他开始跟随李星星教授参加大学生科研项目,学习北斗导航相关的基础知识,也渐渐对这个由中国完全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初次接触科研项目,李圣雨和大多数科研“小白”一样,不知道从何入手。于是,他将繁重课程学习以外的时间全部投入到科研相关知识的学习中,一边虚心学习,一边勤加训练,在一步步的积累中加深了对北斗技术的理解,也进一步萌生了在这个领域深耕的愿望。
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他加入李星星教授的科研团队,确定了北斗增强定位的研究方向,在导师及团队指导下正式投入科研工作。期间,他参与了基于多源传感器融合的机器人导航定位技术研究、北斗/ IMU/视觉等多源传感器融合的智能移动机器人无缝精密定位关键技术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同时通过参加IGSWorkShop、ICRA、国际室内定位导航会议等各类学术会议,逐渐加深对北斗/惯性组合导航系统的理解。为了弥补知识体系的缺失,他还前往西北工业大学进行了一个月的交流学习。通过系统的训练、投入的学习、广泛的交流,他的兴趣越发浓厚,知识体系逐渐拓展,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挫折并肩,一步步取得科研进展
然而,兴趣阻挡不了科研进程中的挫折。科研瓶颈难以突破、论文屡被拒稿、实验一次次遭遇“滑铁卢”、思路茫无头绪、压力接踵而至……但李圣雨没有气馁,把一次次的挫折转换成为学思用结合、汲取实践经验的养料。
面对挫折,李圣雨分享了他的应对之法:首先要保持冷静,不怕问题,把问题看作提升自己能力的契机。其次要依靠团队,虚心向导师和团队成员寻求帮助,不要“闭门造车”。三要拆解问题,将大难题分解为一步步的小目标,逐步推进。他说:“即使暂时找不到切入问题的角度,也没关系,休息一会儿,充分休息、放松后再出发,也许会产生新视角。”适当的方法加上导师和团队的支持,他终于在课题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截至目前,他累计发表SCI论文近20篇,其中7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获评2023年武汉大学学术创新特等奖。
挫折让他变得更加坚韧,科研之路上他坚信“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学院组织的经验分享会上,他从不吝于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课题组内,他协助指导师弟师妹进行算法开发、车载实验,帮助学弟学妹快速适应科研生活节奏;学科竞赛场上,他积极投入导师指导的“互联网+”、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指导的学弟学妹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全国二等奖的成绩。
与时代同行,一步步勇攀科研高峰
目前,导航定位授时技术长期被美国列入出口管制清单,成为制约我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北斗导航定位技术,是实现我国在导航定位领域独立自主的迫切需要。怀揣深耕导航领域的初心,李圣雨将自己的钻研方向定位到北斗精密定位技术的发展上。
读博期间,李圣雨进一步明确了多传感器增强北斗导航定位的研究方向,针对多源异构数据的最优融合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通过反复的实验与测试,他不断积累经验,提出了基于滑动窗口的北斗/惯性/视觉紧耦合定位模型。与传统的解耦方法相比,该方法将原始观测值层面对高精度GNSS载波相位观测值、低成本惯导数据、稀疏的视觉路标点进行融合,可以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对观测粗差有着更好的抵抗能力。大量车载实验表明,他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极大提升城市复杂环境中北斗导航定位的精度、连续性和稳定性,为智能驾驶提供了可靠的导航定位解决方案。此外,他还充分利用相机和激光雷达异构传感器的互补特性,进一步融合激光雷达点云,使其在北斗信号严重遮挡的环境中也可以提供分米级位置服务。
定位、导航作为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对于国家智慧城市的建设至关重要。未来,李圣雨将披荆斩棘,持续钻研北斗精密定位技术,勇担青年使命,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武大青春力量。
(学生编辑:赵铱影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