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人说

【时代新人说】韦璇:探历史之深远,书文明之厚重

发布时间:2023-11-01 11:16 来源:​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历史学院 阅读:
A A A

通讯员:陶孝芳、谭文天、范钰翎

【本期人物】

韦璇,历史学院2020级考古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南亚史前考古,获2023年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特等奖、2022年于刚·宋晓奖学金、2017年“发现中国李济考古学奖学金”等奖项。

韦璇在泰国SiThep古城遗址

在“神秘”的考古中摸索

韦璇与考古的故事开启于本科阶段的《考古与博物馆》课程,让她初次进入“考古”这个神秘的世界。后来一次机缘巧合下,她参加了“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大赛”,与考古有了更近一步的接触。

终于在大四时,她有幸参加了第一次田野考古发掘,那是岭南的一个地方性窑址——桂林唐宋时期的窑址遗迹,虽然没有惊天大发现,也没有叹为观止的精美文物,但透过拼合起来的陶片和遗迹的地层分布,仿佛依稀看到了当时居于岭南一隅普通人群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自此,韦璇走上了考古探索之路,在一步步掀开考古神秘面纱的“路程”中感受考古的魅力。

考古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致力于对过去人类文明的遗产进行系统研究、保护和传承,考古工作者担负着保护文化遗产、重建人类文化的使命。韦璇就是其中一位,她的研究立足于华南史前考古资料,探索东南亚史前考古学史,她曾前往泰国、柬埔寨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致力于以考古学独有的方式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注入考古学的学术内涵,提供历史文化维度的支撑。

韦璇在湖北屈家岭遗址现场绘图

在“枯燥”的考古中坚守

真实的考古除了“神秘”,更多的却是“枯燥”。田野考古发掘常常在酷暑烈日或寒冬冷风的野外环境中开展,他们会因为意外发现而无比兴奋,但在探方里挖掘了一整天却一无所获的失落也是他们经常饱尝的情绪。他们需要在陶片拼合与记录绘图中磨练耐性,需要对露头文物极其小心翼翼的清理和提取,会面临理不清的地层与遗迹的关系……严酷的环境、重复的工作、常有的失落有时会让人感到疲惫甚至怀疑。

韦璇也经历了这些,第一次踏足考古发掘现场,兴奋之余,她也切身体会到条件艰苦,发掘无进展时她也愁眉不展,第一次清理人骨和墓葬时,她也会害怕……但她坚信考古是一门有趣、有故事的科学,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她一次次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满怀敬畏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

考古发掘不仅“枯燥”,有时还会遇到“阻挠”,因为考古发掘常需要占用生产田地,村民们拒绝借让土地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村委的协助下,韦璇主动当起考古宣传员,向当地群众积极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与意义,最后,村民们不仅不再阻挠,有的还积极参与到发掘工作中,也主动当起了“宣传员”。

韦璇在做室内器物绘图

在“深奥”的考古中前行

始于兴趣,成于坚守。考古工作虽有艰辛,但也有惊喜,一路走来,团队的帮助、支持与鼓舞使得韦璇在一次次的挑战与困难中踏实前行、不断进步。近三年来,她积极探索学科交叉研究,借助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为中国与东南亚考古学史的梳理和观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第一作者身份在Humanities and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World ArchaeologyAsian Archaeology、《人类学学报》、《南方文物》等高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6篇。

考古研究之外,韦璇还积极担当“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职责。她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文会友”讲好中国考古故事与成就,曾在牛津大学主办的“中国考古学历史与实践”会议上报告了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回溯中国考古学的百年发展历程,在会上引起了不同国家学者的热烈讨论,让世界更全面的认识中国考古。

这些是她成长路上的收获,也是下一段新征程的起点。她常说,“把自己手头的工作或者研究做好,努力让水滴式的工作汇成大海,才能更好地推动华南史前考古向前发展”。未来,她还将以考古学独有的方式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贡献武大学子的青春力量。

(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