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征文 我与武大

【校庆征文 我与武大】我的珞珈记忆

发布时间:2023-06-15 10:02 来源:党委宣传部 阅读:
A A A

作者:杨学仁

1956至今,我在武汉大学学习、工作、生活了67年了。武大的历史与变迁,它的建筑和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里。武大是我成长的摇篮和人生的福地,永远激励我在人生路上奋勇前行。

历史的回顾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自1913年先后创立以武昌冠名的师范学校、师范大学、中山大学。1928年8月6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在原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扩建一所一流水平的综合大学——国立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于1930年破土动工,1932年学校由武昌东厂口迁至珞珈山,校名自1950年秋通称武汉大学。

武大标志性建筑有行政大楼(原工学院)、老斋舍、老图书馆、学生俱乐部、体育馆等,典型景观有樱花大道、樱顶、桂园、梅园、枫园、艺术博物馆、体育馆(宋卿体育馆)和珞珈山顶的自来水水塔(由曾任国民政府临时总统的黎元洪及后人捐建的)。1938年国民政府临时大会在体育馆召开。武大游泳池于1956年建,现称凌波门游泳池,于2015年立了石碑。沿湖岸东约400米有半侧山游泳池,20世纪30年代周恩来、郭沫若、张学良等曾在此游泳。我住过老斋舍和新一栋(梅园一舍),常跑老图书馆看书,在体育馆上体育课,参加周末舞会,听过侯宝林大师的相声。学生俱乐部楼下是学生一食堂(即樱园食堂,1932年建的武汉大学礼堂),楼上常举行系里的师生大会,据说抗日时期董必武、周恩来等曾在此做过关于抗日的演讲。近30年来校园内陆续树立了许多塑像,如张之洞、闻一多、李国平、韩德培、周鲠生、王世杰、王星拱、李四光、李达、爱因斯坦、墨子、孔子等塑像。

老斋舍的石梯台阶上刻有1947年6月1日三学生惨遭反动政府枪杀时留下的血迹,这一惨案震惊了全国。1947年11月,在校园内建 “六一纪念亭”,以告慰牺牲的三位烈士:王志德(江苏)、黄鸣岚(湖北)、陈如丰(台湾)。

行政大楼背靠珞珈山,前望狮子山。大楼前的九一二广场西侧是小操场,它是全校师生看电影和开大会的地方。小操场西侧是球场和池塘(鉴湖),我们班的同学曾在塘里养鱼,如今鉴湖已成为一道风景,四周繁茂的花草树木,水面可观赏到游鱼、乌龟和潜水鸭,夏日湖中的睡莲花和荷花盛开。

据中科院院士陈文新记忆,她父亲陈昌(陈焕然)是毛泽东的同窗和革命挚友,1930年被反动派杀害。1951年4月,在武大农学院读书的她写信给毛主席,毛泽东亲笔回了信。行政大楼正门墙上的武汉大学四字和上世纪50年代的校徽,其字体都来自这封信的信封。我至今保留着白色学生校徽和红色教工校徽。

难忘的记忆

1952年11月,李达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1953年2月23日正式到校任职。李达于1966年8月去世。1957-1966年,我几乎每年元旦都能从广播里聆听到李达校长向全校师生员工作的新年贺词。196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四十年之际我们年级和李达校长合影的毕业照,我珍藏至今。李达校长的形象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里。李达在武大任校长长达13年又9个月,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抵制各种错误倾向,坚决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他辛勤地工作,为武大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夏,生物系师生苦战半个月,将湖滨的浅水池塘深挖拓宽,建成鱼塘。当年我是班上生产队长,深感挖塘之艰辛。如今,昔日池塘已成月湖美丽景观。它的南边建有生科院遗传研究所基地,竖立了张之洞的塑像,附近还建有法学院、外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大楼,北面有中国质量检查大楼。

1958年9月12日,毛泽东视察武汉大学,在行政大楼前的大操场上会见了武大、武测、中南民院、水力学院的师生。我很高兴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心情无比激动,当时的场景至今难忘。这个大操场后来称为“九一二广场”。

武大湖边八区, 1959年前后曾建同位素实验室,我参加了放射生物学的研究。化学系1958年创建第一个校办工厂(化工厂),随后又在此从事有关放射性同位素的提取研究。1961年我毕业后入住湖边4舍,吃在湖边教工食堂。住在东湖边,眺望珞珈山,窗前赏月湖,景秀气新鲜。1973年前后,我曾参加生物系生化厂(猪毛综合利用)的劳动。工厂开全国之先河用猪毛提取多种氨基酸,也曾用猪毛加工抽的丝织成布,还将收集的头发制成鲜美的酱油。

樱花大道的东头,有1956年建成的生物系大楼和标本室,标本的收集和陈列有了一定的特色和规模,我常去观察欣赏那些生龙活现的动物标本。1964年11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和刘少奇主席的夫人王光美陪同阿富汗国王及王后访问了武汉大学并参观了动物标本室。后来重新建起的标本大楼,包括了植物标本和动物标本。它不仅是师生学习研究的场所,而且成为校外学生和游人参观学习的好地方,是宣传爱鸟、爱动物、爱自然和树立生态文明的大课堂。

1961至1966年,我从事生物物理和动物生理的教学,曾兼职系团总支书记和校团委副书记,还先后下工厂、农村、部队锻炼。我最难忘的是1964年下到连队挂职副指导员,同战士一起生活、学习和训练。当烈日下训练归来时,军装上布满了白色的盐迹;每天再忙再累仍坚持学习时事和政治,我负责向全连宣讲毛主席著作。这一经历,对我的人生具有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1966年夏,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全国经历了十年动乱。1968年11月军工宣队进驻武大,1978年11月,“工宣队”离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校园内完成了一项贯穿珞珈山南北的人防隧道。我曾参加过“深挖洞”的劳动。

1970年5月,建立了武汉大学沙洋分校和校办农场,成为教职员工劳动锻炼的地方。1975年5月组建农业生物系及农化专业,我曾任分校党委副书记兼农业生物系系主任。此外,武大还建立了襄阳分校(文科)。至1977年前后两分校撤销。1970-1976年,武大共招收推荐的工农兵学员7届(三年制)。1977年全国恢复了统一的高考制度,学制改为四年。

1978年5月,武大组建了全国第一个自然辩证法研究所,我曾任副所长。该所先后更名为:决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经济社会发展和软科学研究中心,现为发展研究院。

1981年时任副校长的刘道玉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他怀着“卧薪尝胆,十年雪耻”的雄心与决心,立志重塑这所国内名校的辉煌。自1978年特别是1981年后,刘校长在高校率先推行了学分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导师制、主辅修制、选修课制、双学位制等。广大师生是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实践者和受益者。我的小孩考上插班生,工作后又读在职研究生并获得硕士学位。我在任教期间曾先后向全校首开了《自然科学史》和《生命科学史》等选修课,受到文理科学生的欢迎。当时的武大由于刘校长锐意改革与勇于创新而成为中国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掀起了一股改革的清新之风,武大成为千万学子向往的精神乐园。

1997年我光荣退休了。当年校工会在教职工中开展了评选文明家庭的活动,我家被评选为“文明家庭”,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我和妻子都是共产党员,我和家人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武汉大学这片“沃土”。

辉煌武大

2000年由武大、武测、水院和湖北医学院合并成新的武汉大学,建立文理学、信息学、工学、医学四部。

二十一世纪,武大文理部的布局有了很大的变化。当我们一跨进校门,不远处右侧是一座雄伟宽敞的图书馆,它的前面是宽阔的珞珈广场。广场北侧有教四、五楼,东北侧有万林艺术博物馆,东南侧有生命科学院,东侧有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桂园的西端有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理学部与信息部(原测绘学院)、工学部(原水利学院)连成了一片。武大文学部分布比较广泛,在行政大楼的后面有哲学学院(现迁至振华楼),大楼前是“九一二”广场,广场的东侧由南至北有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原物理系大楼)、人文馆(文学院和历史学院,现已迁至振华楼)、新闻与传播学院(原生物系大楼)。原法学、经济学、外语学院新建于临近东湖的枫园北边。在珞珈山东头建有信息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学院)和艺术学院(2016年由系建院,现迁入人文馆)。

2002年3月,武大新生命科学大楼落成,当时在国内高校中是规模最大和条件最好的。此前,生科院共计培养了学士、硕士、博士8千余名,其中有6位院士毕业于该院。

2013年武大举办120周年校庆,我目睹了“汉林”和新校门的建立,当年将武大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镌刻于新校门广场的校训石上,校训已成为武大人的座右铭。武大的梅园、樱园和桂园,每当樱花盛开时,来赏樱者人流如潮。武大的许多建筑和道路进行了修缮,校园的进一步美化更显武大的庄严和美丽。珞珈山与东湖之美相互衬托,正是“旧貌换新颜,校园更鲜艳”。武大校园优美,历年来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

近期许多建筑是由武大校友捐资与学校共建,近些年校友的各项总捐赠金额数稳居全国高校前三。2018年8月,校友阎志、艾路明捐建的卓尔体育馆和当代楼落成。此前已落成的有万林艺术博物馆(陈东升捐建)、振华楼(毛振华捐建)、计算机学院大楼。最近亿伟电化学楼已于2020年12月竣工,并以院士查全性命名为查全性楼。另有校友雷军签约捐建3.5万平方米武大(小米)科技楼,仍在筹建中。

美丽武大,美的教育培养优秀人才。跨越三个世纪的武大,大师云集,如石瑛、王世杰、李达等历任校长,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等著名学者,以及国际法、世界史、经济学领域成就斐然的“哈佛三剑客”韩德培、吴于廑、张培刚教授等。120多年来,从武大走出了包括100多位“两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杰出人才。武大的测绘遥感经天纬地挺进世界三强,其它如水电工程、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成就卓越,人才辈出。(作者系1956级生物学系校友)

(编辑:相茹)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