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首页 >> 校园文化 >> 校史钩沉 >> 正文

【红色记忆】科学报国志不泯

——乐山时期武大师生服务社会小记

发布时间:2011-06-16 22:56 来源: 作者: 韩利娜阅读:
A A A

背倚珞珈山,面临东湖水,建筑群东西合璧,武汉大学称得上是“物外桃源”。然而,由于日本侵略者野蛮入侵,武汉大学于1938年被迫迁往西川乐山,这一迁就是八年。

八年里,武汉大学师生坚持教育报国、科学报国,或投笔从戎,或宣传抗战,或发奋苦读。回忆当年的历史,武大很多老教授仍清晰记得那几年的艰苦生活,但爱国救国之心依旧坚定。

十四年抗战,武大大批热血青年投笔从戎,奔赴抗战一线,学校为这些学生保留了学籍。虽然师生们常缺衣少食,但仍以各种形式为抗战提供物资和资金。19401月,学生社团组织抗战问题研究会将寒假演出所获现金2900元转交抗战将士。教授们不仅慷慨解囊援助前线将士,还动员家眷为前方将士赶制大批棉衣。更多的时候,师生在后方开展抗日宣传,募集抗日物资,投身抗日救国运动。

不仅如此,乐山时期武大还重建中共党组织,在同乡会、系会、年级会、班会以及各种学术性研究会和服务性社团中广泛开展革命工作,扩大党的影响。党员师生带头参加抗日救亡歌咏活动,深入城镇、乡村宣传抗日。许多具有爱国心的教授,利用讲台宣传民主,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经常与学生一起深入乡村城镇宣传抗战,举办各种民众教育。抗战问题研究会和岷江读书社是武汉大学学生开展抗日宣传的两个最著名的学生社团。抗研会举办讨论会,组织壁报战、歌咏、话剧等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有声有色。岷江读书社成为继抗研会之后的又一面旗帜。著名漫画家方成常用漫画揭露日军罪行,壁报图文并茂,犀利而又幽默。

武大学子们,把国仇家恨深埋心头,抱定科学救国之理想,选择了埋首囊萤,刻苦攻读,并运用所学研制防毒面具、手榴弹等抗战武器,一批批运往抗战前线。

在乐山八年的艰苦办学过程中,武大师生们表现出来的品格,在后学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以刚强坚毅的意志,勇敢地承担起大学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用知识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民生。

乐山时期,民主自由的风气弥漫于整个武汉大学,学术探讨、科学研究蔚然成风。师生们没有将所学留于纸面,而是学以致用,造福一方,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推动乐山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查阅资料时发现,当时乐山曾流行过疤病,这是一种能致人死亡的病。化学系学生彭少逸、涂主珍等人得知马前子在治疗中效果显著,便加以提炼,制成药品,帮助乐山人民战胜了这种因钡中毒而造成的顽疾。武大师生还为四川乐西公路局设计了大渡河上专用的汽车渡船,测量了乐山大佛的身高,每年为地方培训会计、机械、冶金方面的技术人才等。

当时武大还有一个优良传统,即开放实验室,不仅方便民众认识武大,普及科学知识,而且让担任讲解员的学生受到实际锻炼。1942 年在乐山城内公开举行了科技展览,分为动物、植物、电机、理化、矿冶、电讯、土木等八个展览室,全面展示了武汉大学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师生向观众解答疑难,并当场演示仪器的使用方法。

在众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乐山成为了武大文化和科学研究传承的一方圣地。如今73年过去了,回首西迁路,武大师生在抗战中表现出的爱国热情和孕育的“乐山精神”,让我感慨不已。

站在珞珈山顶,俯瞰美丽校园,我不禁发出这样的呐喊: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践行自强的精神、弘毅的品格、求实的执着、拓新的追求,将百年积淀的文化与精神代代相传。(作者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寻找珞珈红色记忆”征文选登)

编辑:田业胜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