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翼明,湖南衡阳人,享誉海内外的书法家和魏晋文化史专家。早年求学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与易中天为同班同学。上世纪80年代初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90年代任教台湾,2008年在台湾政治大学退休后,返回大陆定居。
作为中国第一批研究生,唐翼明又何以获得新中国第一个硕士学位?这里面有段故事。唐翼明回忆:“那是一次空前绝后的硕论口试。”
特殊背景让他特别珍惜学习机会
唐翼明家庭背景很特殊,母亲王德蕙曾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委员,父亲唐振楚当年是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一任机要秘书,也是蒋到台后的第一任机要秘书。
初中毕业后,唐翼明从湖南来到武汉,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湖北省实验中学,直到1960年毕业。那年,唐翼明参加了全国统考,成绩为湖北省第二名,然而,由于家庭成分问题,却没有被一所学校录取。直到1978年,他终于再次以第一名的成绩录取为武汉大学研究生。
唐翼明回忆说,进入武大以后,他像久旱逢甘霖一样每天扑进图书馆读书,“晚上都不想睡觉”。
要去美国必须申请提前毕业
1980年12月18日,唐翼明拿到美国签证,签证有效期是三个月,所以他必须在1981年3月17日前赶到美国。当时,他一面向学校提出毕业申请,一面动手写论文。唐翼明回忆说,大约还有60天的时间,如果每天不少于一千字,那么一篇六万字左右的论文是可以完成的。后来果然完成了,题目是《从建安到太康——论魏晋文学的演变》。
学校那边则把唐翼明的申请报到教育部,因为他是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全国统一学制是三年,现在要提前半年毕业,武汉大学做不了主。教育部回答说,你们必须把这个学生的全部成绩单寄过来,还要把他的论文也寄过来。审查通过了,教育部又叮嘱说:这是我们国家第一个硕士毕业生,你们必须进行严格慎重的口试,口试委员会的教授不仅要有你们武大的,还要有其他学校的,而且至少要有两名外地的。
八位校内外教授共同答辩
针对唐翼明一个人,组成了一个答辩委员会,一共9位教授,武大的5位,包括他的指导教授胡国瑞先生,武汉其他大学的还有两位,其中有武汉师范学院(现在的湖北大学)的张国光教授,外地大学的则有北京大学的陈贻焮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廖仲安教授,但廖仲安教授后来因为感冒临时不能来,所以实际上只到了8位。
据唐翼明回忆,口试在3月5日举行,8位教授都坐在大礼堂的台上,他则坐在台下的最前排,有一张专用的课桌,在讲台的左下方,成45度角对着台上的教授们。那一天大礼堂里全部坐满了人。邻近的学校,如华师、华工的研究生以及他们的导师们也有不少人来参加。这是全国第一次研究生口试。
论文答辩整整进行三小时
据唐翼明回忆,口试在9时开始,整整进行了三个小时,到12时才结束。他开始只就论文做了若干说明,阐明他的主要观点,接下去就是口试委员会的教授们发言。“大家对论文基本上都是肯定的,尤其是张国光教授和陈贻焮教授最欣赏我的论文,张国光教授的发言简直可以说是热情洋溢,称赞备至,我非常感动于一个老教授对一个青年学生的奖掖。陈贻焮教授也是一样。”
答辩结束以后,当时的武大副校长童懋玲第一个走到唐翼明的面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唐翼明,你今天的答辩很精彩,谢谢你为武汉大学争了光!”大家散去以后,童校长还特别邀请他和校领导以及教授们一起吃饭,“那大概是我平生至此享受到的最高待遇。”
唐翼明后来也参加和主持了无数次论文答辩。他说:“考一个硕士,而由9个教授(实到8个)组成答辩委员会,有三百多人来旁听答辩,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实在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原载《长江日报》)
(稿件来源:武汉大学报第1265期 编辑:田业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