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首页 >> 头条新闻 >> 正文

“学盛国强”第四场公众报告会举行

【迎校庆】鄂栋臣讲述中国极地30年

发布时间:2013-06-07 10:25 来源: 阅读:
A A A

本网讯实习生张蜀君65日,在江夏区委党校,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鄂栋臣教授,作题为《让五星红旗在地球南北极飘扬——中国人跨越极地三十年》的极地科普知识讲座。这是我校120周年校庆“学盛国强”第四场公众报告会。

该活动由武汉大学、江夏区委党校和江夏区科协联合举办。江夏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张贵达,江夏区科协主席王立术、副主席李金枝,区管干部及优秀年轻干部等130余人聆听报告。

“经过30年发展,整个南极大陆都有中国人的足迹。”鄂栋臣介绍,从1984年至今,中国在南极已经建立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还有两个正在建的站点。

他从科学探索和国家权益两方面,讲述了我国进行极地科考的原因。从科学上讲,极地是人类研究的空白点,很多神秘面纱没有揭开,比如南极臭氧洞、冰下湖等。从国家权益上讲,极地考察涉及到我国的话语权、矿产资源及领土主权等。

“中国人走向南极为祖国争光,需要顽强拼搏、勇于献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984年,中国第一次赴南极考察,装备落后,航路上行船颠簸,连深谙水性的人也呕吐不止。南极气候环境恶劣,最冷达到零下89.3℃,“几分钟没有特殊装备就会被冻死”。第一批考察队员出发前都立下生死状,鄂栋臣的妻子不敢在他的生死状上签名,他只好自己签。

报告最后,鄂栋臣呼吁,保护极地白色世界,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

据了解,鄂栋臣被称为“极地测绘之父”,是新中国极地测绘与遥感信息科学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从1984年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起,曾11次身负使命跨洋破冰,远赴地球两极。在冰封万年的南极,有300多个被国际认可的中国地名由他负责命名。

1.JPG

(供图:张蜀君  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