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首页 >> 校园文化 >> 缤纷校园 >> 正文

20位教师代表热议学校通识教育五年历程

发布时间:2021-12-31 14:44 来源:本科生院 阅读:
A A A

新闻网讯(通讯员李猛)12月27日,“武大通识3.0”五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大人•大用•大道——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实践研讨会”举办,20位“武大通识3.0”课程的教师代表热议学校通识教育的五年历程。副校长周叶中出席会议。

周叶中指出,通识教育的定位在于道与术。通识教育是“道”,专业教育是“术”。学业有专攻,攻的就是“术”;博雅通识,通向的则是“道”。有道无术,术还可以学习;有术无道,便止于术。术作为知识或技术是不断变化和更替的,而道是事关学生一辈子的根本大事,是决定学生终身的本根教育。通识教育的内容在于三大精神。武大通识教育从必修基础到核心、一般课程有好几百门,目标是660门,甚至可能更多。所有课程的内容必须在无形和有形之中贯穿于“道”,即: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中国精神。通识教育的方法在于用文化讲思想,用思想讲政治。何为“用文化讲思想”?人文社科、理工农医是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识课不是把专业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构成这些专业的最基础的、蕴含人类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讲给学生。何为“用思想讲政治”?这里的政治是治众人之事,是道理、道德、道行,也就是“道”。周叶中强调,育人是天底下最大的事,我们的努力使得每年7000多名本科同学接受通识教育,从而引导学生们成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脊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使命和担当。

本科生院院长张绍东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追溯了“武大通识3.0”五年历程。在宏观层面上,2015年,周叶中发起“本科教育改革大讨论”,历时8个月,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打开了“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宏阔视野,明确了培养目标,夯实了课程思政,最终促成了“武大通识3.0”的诞生。在中观层面上,“3.0”在课程、文化和管理三个领域立体推进:现已建成3门必修课、400余门选修课,打造出通识教育大讲堂、博雅沙龙、知困沙龙等品牌,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微观层面上,“3.0”的小班研讨、集体备课、项目准入均有鲜明的武大特色并产生示范效应。张绍东表示,正是在有学识、有情怀、有境界、有思想的高水平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才有了“武大通识3.0”今天的局面。从“1.0”观念初建到“2.0”千门课程,到“3.0”脱“水”冶“金”,打造出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中国精神“三位一体”的通识教育新体系,这一过程离不开全校上下的努力。

文学院教授李建中介绍了通识教育的三个关键词:“大人、大用、大道”。他指出,通识教育通向两端,一端面对问题,另一端指向未来。我们面对的三个问题是:内卷化困境、功利主义和标答思维。“内卷”缘于眼界的狭小和格局的狭隘,而通识教育是“大人”教育,是“君子”之学,可以用积极健康、格局廓大的君子人格去化解内卷化焦虑;内卷化与功利主义密切相关,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汲汲于狭隘之用,而通识教育传递的是“无用之大用”;本科生从应试教育中走来,形成标答思维,缺乏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而通识教育作为“大道”之学要引导学生走出标答思维,学会独立思考。而“大人、大用、大道”对症下药,帮助同学生们走出困境,走向未来:大人之学,培养君子人格,即有文化自信的中国人;大用之学,培养人文精神;大道之学,培养科学精神。三大精神作为武大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夯实了通识课程的课程思政内涵。

“武大通识3.0”课程的三位教师代表作主题发言。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左亚文以《“何以成人”与中国精神》为题,阐释《中国精神导引》课程的理念内涵。武大通识教育围绕“人”这个元关键词在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层次是以崇高理想陶铸民族精神,这是终极追求,是人的“神性(神圣性)”;第二层次是“人性”,是基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人的社会属性,只有具有时代担当并投身于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完整的人性;第三层次是“个性”,是建立在健全灵魂、高尚情怀和独立精神基础上的个性。

基础医学院教授刘万红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阐述《疫苗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理念,分享科学精神与通识教育之关系。该课程既帮助学生了解疫苗的发明和科学的进步,彰显科学理念;同时探讨通识课堂创新互动的形式,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方式,从育人角度解决科学精神弱化的问题。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戴丹妮以莎士比亚的名言“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作为开场白,从人文精神角度探讨《莎士比亚与西方社会》的教与学,不仅采用了包括微信公众号、小班研讨、课堂抢答、海报展示、学术辩论等丰富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还特别以表演作为结课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会人员围绕三位教师代表的主题发言,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讲授《数学精神与方法》的杜乃林教授认为,通识课要有大人、大气,因为数学不光是数学,还涉及到哲学、逻辑、人文历史等层面,需要开阔和大气的眼界胸襟,讲数学也要讲无用之大用,即超出“有用”的数学技术技巧,讲清楚数学的思维模式,更要用心于大道,那是代代相传的数学的精神。

讲授《非遗艺术之美》的黄敏老师认为从单一线条关联到不同学科,是一种令人获益匪浅的教学思维。黄老师还提到一个共性问题:如何评价学生最终成绩,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又如何保证平衡与公平。

艺术学院易栋老师以艺术家的审美眼光发掘通识教育的美:通人之境界,通透之见识,通达之言行。他认为,讲通识课的教师,要有学者的格调,教育家的情怀和智慧。

电子信息学院赵江南教授表示,自己总是告诫学生,在天文学研究的过程中,严谨、耐心和细心的态度对天文学的进步至关重要。

文学院张晶老师分享了《20世纪中外文学名著经典导读》的结课式:“有一位学生给这门课写了一首歌,有同学根据所讲到的博尔克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设计了一款晨光游戏,还有同学创作并排演了《伊豆的舞女》的视频剧……”,张晶对此表示惊喜和感动,“这才是我真正想要在教学过程中收获的东西。”

据悉,该研讨会是“武大通识3.0”五周年系列活动第四项,第一项为本科生的“我为武大通识献言献策”;第二项是“教学相长、知困解困”的知困沙龙;第三项是为期一周的通识教育高端论坛,邀请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大学校长、杰出学者或一线教授进行线上讲座;第五项是将于2022年元月举办的“武汉大学通识教育成果展(2016-2021)”。

(供图:本科生院 编辑:相茹)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