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昕,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教授龚威。该团队注重于光学和激光遥感的技术与应用研究,目前正与美国多家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著名学者展开紧密的科研合作与交流。马昕研究兴趣为大气探测及激光雷达,已在国际光学刊物上发表SCI检索论文2篇、EI检索论文2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并获2014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我的论文心得,主要可以总结为下述五个要点。
一、做实验,看需求。
基于硬件的论文写作,一定要跟进国内外研究现状。武汉大学研制的脉冲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是国内首台用于探测大气CO2浓度的差分吸收激光雷达,但在国际上并不是第一台。但是,考虑到在中国是首创,我写论文时就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作为国内研制的第一台,相关论文投到杂志上就有人关注、有很大可能被接收。
此外,抓住项目的实际需求,对论文的写作至关重要。整套设备在运行中产生的实际需求是文章创新点的来源。论文中提到的关于实验的所有东西,包括稳频、定标等,都源于实际需求。我们并不是为了写文章才有这样的需求。
二、戴帽子,定基调。
我的第一篇SCI文章,翻译成中文是《利用1572nm的Mie散射激光雷达观测武汉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当时Mie散射激光雷达已经发展完善,工作波长为532nm和1064nm的激光雷达遍布全球。一开始写这篇文章时,我很困惑:本文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创新点又在哪儿?后来,我接受龚威教授的建议,在文中重点强调CO2探测的重要性,紧接着强调1572nm这个波段对于CO2探测的重要性,强调1572nm能够为星载CO2差分吸收雷达提供地面有关气溶胶特性的数据支撑。
所以,大家在我的文章中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文章的题目是利用1572nm的Mie散射激光雷达,但是摘要、前言中基本有三分之一的部分是在讲CO2。这就是给文章找到突破点、戴帽子。创新平台和高调的帽子有了,写文章就比较容易了。
我们小组有位师兄,在他文章的前言部分,首先提到的就是Nature和Science。这就让审稿人有一种不能拒绝的感觉:如果拒绝了我的文章,就是拒绝了Nature和Science。国际上有许多关于碳循环的研究,所以我写文章首先也是引用Nature和Science中关于CO2的研究,这就为文章定了很高的基调。
三、找不同,要创新。
在写文章时,要找到硬件设施的不同和算法的不同。我刚刚提到,我们自己的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相较国外的来讲,体型庞大,目前还只能用于地基观测,而发达国家的仪器已经小型化,实现机载了,目前正在筹备星载计划。不过,我们的仪器比较便宜,那样我们就可以在地面上组建激光雷达网,使创建全球CO2激光雷达探测网成为可能,提高我们仪器的应用性,从而把劣势转化为优势。这就是一种利用不同找到的创新,论文中哪怕是很小的创新都是被接收的必要条件。
四、做实验,得数据。
做实验是写文章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硬件设施的文章写作所需的实验不同于基于软件的:基于硬件的实验是持续性的。通过实验我们才能发现仪器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实验对于仪器有哪些新的需求,仪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及地区性的连续观测结果变化等等。只有通过做实验得到数据,才能不断找到硬件的问题,找到区域性的实验数据规律和特点,发现新的需求,找到创新点。
五、说服自己才能说服审稿人。
这是针对文章的创新点来说的。我们可能很清楚,自己文章的创新点并不那么明显,但是我们要说服自己,“尽管我的文章只改进了比较小的一点,哪怕是精度由90%提高到90.1%,这也是我们的创新,也是我们的进步。”只有说服了自己,文章中才能流露出一种自信,才能说服审稿人。没有中不了的文章,只有不努力的作者。
(稿件来源:武汉大学报1358期3版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