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 顿程超 黄佳慧
在武汉大学,每年,都有近1.5万毕业生离开学校;每年,都有1000余场校园招聘会、3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在学校的各大场馆招揽人才;每年,每个寻找工作的毕业生平均都递着近100份的简历。
每到招聘季,学校里穿着正装的学生行色匆匆,他们想拥抱什么,他们想实现什么,他们为什么而欢喜,又为什么而心忧?记者蹲守了多场校园招聘会,追踪到如下就业现象,并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现象1 “北上广”王者宝座不再
2014届就业区域分布报告显示,26.3%的毕业生留在了湖北,前往北京、上海毕业生仅6.21%、5.32%。
“我也曾考虑寻找北上广的工作,但后来现实让我放弃了。”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梁曼表示,自己更加倾向于回到荆州老家。在她看来,北上广过高的房价,巨大的工作、生活成本压力,加上二三线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北上广不再是毕业生找工作的“黄金圣地”。
来自电子信息学院的任军也有相同的看法:“北京这几年的雾霾太严重,上海、广州那种超级城市已经人满为患了。”相比较,留在武汉本地是很理想的选择,城市较发达,而且四年的学习经历让他们对武汉产生了感情。
>>>分析:城市实力差距缩小,毕业生选择更加理智
由于拥有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巨大优势,国内超一线城市曾吸引了无数人才。不过,近年来随着主要城市之间实力差距的缩小,以及超一线城市污染重、高房价、竞争压力大、学历认可度低等问题日益凸显,众多高校毕业生不再以“北上广”作为工作首选。
现象2 找工作似相亲?
一直以来,用工荒和就业难的问题并存,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因无法找到工作吗?大家给出的答案并不是这样。有毕业生在招聘现场打趣道,找工作就好像相亲一样,“我看上的看不上我,看的上我的我看不上”。
水利水电学院的研究生王浩轩认为,这其中存在个人定位的问题。他在本科毕业时打算直接就业,“可选的工作很多,但与我的要求还有些差距。”为了找到满意的工作,他选择了读研,“能否求职成功,关键在于对于自己的定位,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与现实有所差距,导致了就业困难。”
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刘端被誉为offer达人,他说:“我找工作时并没有考虑太多,看到企业给的条件基本满意就签约了。”他观察到,有一些同学非北上广不去,月薪不满5000元不签约等,“作为一名本科毕业生,没有出众的表现、漂亮的简历,这些要求真的很难达到,自然找不到工作了。”
>>>分析:客观分析,正确定位
毕业生以恰当的心态定位自己,既实事求是,又实现自我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大学生较难找到心仪的工作,主要是因为在校期间对社会、企业需求的认识以及社会实践经历都太少,导致自我认知和社会需求脱节。
现象3 平台大过天
对于第一份正式工作,求职者们普遍希望能找到一个更高的平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表示,并不会第一个工作岗位变成自己的职场终极考,仅将其看作是一块登上职场更高峰的跳板,将来还会有更高的职位追求。
信息管理学院曹雨萱觉得,进入一个大型公司工作,尽管刚开始的职位起步低,但能够有一个更高的平台,有利于自己今后的发展。
电气工程学院的张墨鹏则希望能够进入国企,“这种大型企业既是工作稳定的保障,又能给自己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为今后的道路带来更多机遇。”
>>>分析:合理规划才能走得更远
未来职业发展的机会,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关注的方向,大家都有“在职场中努力打拼走得更远”的规划与决心,“一岗定终生”的老观念正逐渐被新的求职想法所取代。
现象4 宣传猛如虎
数理金融实验班的张亮在找工作时,首先会登陆学校的就业信息网,了解相关企业信息,也会去一些企业的宣讲会,打听从武大毕业的学长学姐对企业的评价。“现在很多企业都有过度宣传的现象,签约了才发现这些企业并没有宣传中的那么好,所以我很重视对企业信息的了解。”
计算机学院的柯晨光认为,很多公司的宣讲会仅仅是宣传公司而已,提供的工作机会并不多,有点“雷声大雨点小”。他表示很少去宣讲会,而是直接去综合招聘会寻找合适的工作。
>>>分析:了解企业慎重选择
企业会通过各种手段、方式向应聘的求职者宣传自己,包括工作环境、职工待遇等,其中难免有些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夸大甚至虚假宣传。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中,大学生们应通过更加丰富的渠道来了解企业,以做到选择工作时心中有数。
现象5 几家欢喜几家愁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杜晓投了100多份简历,最终收到了WeBank寄来的offer,随后,他便立刻停止了找工作的艰苦历程。“本科生找工作实在是太难了,而且过程十分辛苦,每天穿着正装来回于各个招聘现场,笔试面试,挤进站台,保持笑容,内心却无比焦急,好在如今找到了工作。”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王同学也投了海量的简历,但至今仍未找到心仪的工作。“招聘会上金融、互联网类的工作机会最多,我是一个纯文科毕业生,工作岗位少,竞争激烈。”她在秋招时就已开始投简历,但转眼春招,招聘季即将结束,看着同学们手中的offer,她更是既焦急又心累。
>>>分析:功在平时
求职跟考试还有点不一样。有些考试可以突击备考,求职却必须重视日常积累。平时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或者班级活动的同学,由于有丰富的与人交往的经历,综合能力更强,目标较明确,所以更有机会拿到offer。而平时宅在宿舍的同学,真正面对就业市场这种社会环境时,会感到有些手足无措。
现象6 简历轰炸机
动力与机械学院的徐文灿找工作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从去年9月开始,招聘会他几乎一场不落,勤奋地向各类企业单位投递着简历,虽然offer收到了不少,但他还在继续参加招聘。“我想尽可能多地拿到offer再从中选择,最主要是我也没想好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同在动力与机械学院的邓伟梁经过上学期对读研和工作的观察,并没有想好以后要做什么,他决定进行gapyear(空档年),“走一步算一步,我想通过旅行看看人生还有什么别的可能。”
>>>分析:大一就该考虑职业规划了
找工作不是大四或者是研究生毕业前夕才考虑的事情,从进入大学起,就应该为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比如在校期间框定一个属于自己的职业库,再利用寒暑假期间,进行职业生涯访谈,通过相关职业者的工作经历及状态,了解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再对比自身,规划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学校就业信息网上有关于职业规划的系统教程。(摄影:李彦斌)
(稿件来源:武汉大学报1358期3版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