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 媒体武大 >> 正文

【中国教育报】为创新创业插上“双翼”

发布时间:2016-05-10 14:41 来源: 作者: 吴江龙阅读:
A A A

“我给自己定的第一个目标是两年修完大学所有的课程。很感谢武汉大学的学分制,从那天开始,我真的修了两倍的学分。”毕业24年后,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再次回到母校,给学子讲述创新创业经历。

雷军两年修完学校要求的所有学分并开启创业历程,得益于武大上世纪80年代率先在全国推行的学分制、转专业制、弹性学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

近年来,武大继续引领高教改革潮流,提出创造、创新、创业“三创”教育理念,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

提供最优质教育资源

拥有9个实用新型专利,多次获得省部级建模竞赛奖励,水利水电学院大四学生姬翔,以44个创新学分成为2015年全校获得创新学分最多的学生。

他说:“创新学分奖励制度让我更加积极地进行发明创造和科研创新,创新创造已逐渐成为我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创新学分制度是武大2010年出台的一项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举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科研、创业或社会实践活动,所获成果经认定后授予学分。近3年全校共有637名本科生获得3847个创新学分。

武大给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最优质的资源:每年不少于500万元的“三创”教育基金,支持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训练、科技创新、科研训练等创新实践活动;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大力支持大学生学科竞赛立项;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目前已有8门开课上线,每年选修学生达到数千人。

搭建全方位服务平台

4月21日晚,工学部创客空间内,武大校友企业家徐击水与学子交流“创业初期的生存之道”,分享他的二次创业经历和故事。

创客空间是供学子创新、创意、创业项目研讨和路演的场所,由成功校友担任指导老师。2016年3月建成开放后,已举办多场创客沙龙。

这只是武大众多创新创业平台之一。学校常年举办“拓新讲坛”“创业咖啡”“青翼沙龙”等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知识讲座、论坛、沙龙。建成了62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支持学生开展科研探索、学科竞赛训练和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已有三批112个学生团队、600余名学生入驻;最近又成立了大学生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中心。

“近年来,我们通过搭建一系列平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满意度。”该校本科生院院长张绍东介绍,2015年,武大成立创业学院,负责协调、整合与开拓校内外各类资源,全面助力大学生创业。

打造全链条扶持体系

2015年10月,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武大参赛的3项作品全部获得金奖,金奖数全国首位。

获得实践组金奖的“卫星大数据农业遥感分析平台”项目,负责人冷伟是2007级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毕业后,他选择自主创业,在学校支持下成功入驻珞珈创意园大学生创业基地。他注册的武汉市珈和科技有限公司,已发展成华中乃至全国最专业的农业遥感数据翻译服务商之一,在北京、南京等地设立了分公司。

在武大,像冷伟团队这样活跃在校园内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有100多个,其中完成公司注册且有一定规模的项目和团队达98家,直接参与创业人数达789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49%。近10年,武大累计投入462.94万元支持5916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武大设立了1000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50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提供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场地。2015年发起设立1亿元的珞珈创新天使基金,用于支持师生、校友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和科研成果转化。 “从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创业团队孵化器到珞珈创意产业园、大学科技园,我们打造了一条完整的创新创业扶持链条。”武大党委常委、总会计师应惟伟说。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05/10/content_455644.htm?div=-1

(稿件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5月10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