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肖珊
出品:武汉大学大学生新闻社
撰文:李汇思、曾佳玲
题图:袁昕语、梅之语、董心瑶
采访协助:罗文杉、高思琪、李思捷、李筱菡
“宿舍关系”是指同宿舍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语言、思想、知识、情感等媒介结成的以精神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人际关系。
对大学生而言,宿舍是集体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具有类似于家的功能,是学习和生活缓冲的地方。但是,由于宿舍成员之间接触最多,因沟通障碍、需要不同、认知差别、个体差异等引起的矛盾和冲突也最容易发生,因而有关宿舍关系的诸多问题值得去探索和研究。
大学生宿舍内部主要的相处方式有哪些,其中又有哪些影响宿舍关系的因素?让我们一起探究大学生宿舍关系,探索其中的相处之道。
温暖而安心——以“舍”为家,心的港湾
我们面向武大在校生就“宿舍关系”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宿舍关系很和谐的比重有54.96%。同时我们对部分同学进行了访谈,认为目前宿舍关系融洽的受访者也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一间文明寝室,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四个女孩子平时喜欢一起上课一起外出。该宿舍的牟念说:“我们四个性格都很活泼,坦诚相待,相互帮助,一起分享。我们没有不愉快或者闹矛盾的时候,大家都很理解对方,都很好相处。”同一宿舍的黄玉缓也说:“室友的性格都是乐乐呵呵的,活泼开朗,幽默风趣中带着一点呆萌。”
城市设计学院的李心表达了一个积极观点,“大家都想把关系搞好,成为彼此最好的朋友。”在这样的意识主导下,她们宿舍大一的时候就约定:有问题及时交流解决,不要忍住不说。同一宿舍的马肖也说:“有小摩擦要说出来,但要注意方式,尽量委婉一点。”
在室友磨合方面,城市设计学院的吴林给出了一个好方法,“在平时生活中,可以用语言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引导对方,同时自己也要去体悟对方的感受做出改变。”
被问及经营宿舍关系的小技巧时,黄玉缓介绍,平时大家喜欢在宿舍里聊聊天,尤其是晚上畅聊可开心了,“其实不需要特定的活动来维系感情,日常的互动就能让我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8级的顾烨也说,“聊天是很好的方式,聊聊彼此见闻,聊聊彼此生活,互相开解互相鼓励。”
“宿舍是一个团体,宿舍氛围和宿舍事务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值得注意的是,应该将舍友视为生活的陪伴者,而不是依赖的对象,尤其在学业方面应该独立。”顾烨也指出,“应当审慎地平衡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既要保有自由和独立,也能温暖地停泊和交融。”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宿舍关系融洽的寝室,像温暖而安心的家,成员们彼此陪伴互帮互助,但又不失自我追求和独立,最终共同营造了温馨舒心的寝室环境。
平和而冷静——夫“舍”者,求学之逆旅也
在调查中,41.22%的调查者表示:宿舍关系比较中性,感觉不冷不热。部分访谈对象认为,宿舍关系虽然没有大冲突,但也谈不上相亲相爱,“大家相安无事,寝室跟宾馆有点像”。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认为宿舍关系不冷不热的受访者群体中,那些影响宿舍关系的因素里,“生活习惯差异”影响最大,占85.19%,“性格差异”因素占79.63%,“发展资源的比较和竞争问题”占14.81%,还有5.56%的同学认为价值观、专业等因素也对寝室关系产生了影响。
问卷结果还显示,在该受访群体中,宿舍有过矛盾的占31.48%,68.42%的受访者表示宿舍内部没有矛盾。关于矛盾的解决,更多受访者则表示冷处理、靠时间、不想处理等。我们发现,宿舍关系比较冷淡的宿舍,矛盾冲突并不多,但在处理矛盾时,往往在方法上偏向于冷战,宿舍关系为此受影响从而不会比较亲密。
冷淡的宿舍关系是大学生群体中一种比较普遍化的宿舍关系,大家之间没有大的矛盾,也没有亲密的关系,宿舍很多时候更像旅途中的一个落脚处,公交车向前行驶经过的一个站点。大家身在同处,却常常断了连接,宿舍缺乏了家的感觉。
“生活习惯不同”是宿舍关系容易起摩擦的导火线之一,访谈中有同学表示,“和室友沟通过,但因为各有坚持而没有谈拢,最后道不同不相为谋,尽力维持平和就好。”
有同学介绍,曾经宿舍关系非常和睦,但因为一些小事造成隔阂,没有及时去化解,导致宿舍关系比较疏离了。而他的室友在旁边补充道,“进入大三以后,学业压力变大,要开始为毕业做准备了,所以大家平时交流的时间变少了,这也是宿舍关系变淡的一个因素。“
有的同学回忆道,“以前会在寝室开一些玩笑,但无意中伤害了室友,可能大家的心理底线不一样。这个问题出在性格上,我也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
一位大四的同学说,“我越来越认识到人和人差别挺大的,有的人容忍度没那么高。由性格和成长环境差异所造成的行为方式不同,没有对错之分,但会造成矛盾。”
有的同学直言,冷淡很多时候意味着被忽视,“有时候,周末没有课,想和室友结伴出去玩,但室友都有自己的约会,我只好一个人窝在寝室刷剧。”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上述这位同学的经历颇有代表性——宿舍只是社交圈子交叉的一个小点,每个人交集外的圈子大小互不可知,进而导致宿舍内彼此需求的忽视。
孤独而疏离——只为过客,不是归人
通过调查发现,3.82%的问卷受访者表示宿舍关系不太和谐,有明显的孤独感。其中男生占比80%,女生占比20%。
令惠告诉我们:“两个室友在一起有说有笑,而自己插不进嘴的时候,挺难过的。我也知道,她们不是故意冷落我,我的失落是因为自己没有被特别地关注到。”
李锦认为自己受到了另外三名室友的孤立,“他们来自同一个省,我和他们的用水用电习惯不一样,我想开空调,他们说又不热干嘛要吹?那行吧,随意了,反正在宿舍除了睡觉也没啥交集。”
李锦的室友们则表示,集体生活需要互相迁就,目前大家都还没有经济上独立,需要父母供养,应该能省则省。
因为种种原因造成的宿舍矛盾激化,也会对宿舍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有位男生告诉我们,他对卫生和睡眠要求较高,并且要求舍友和他保持同样的生活习惯。其中一位室友常常熬夜学习,平时也不太注重个人卫生,导致两人产生冲突,寝室关系一度僵持。作为旁观者,隔壁宿舍的同学说,“他俩都没有错,集体生活需要多一点求同存异,商定一个彼此能接受的方案也许是个选择。”
“我转院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有个室友太难搞了。”一名同学在谈起寝室问题时,情绪显得有些激动,听他细细讲述后可知,他和那位室友的矛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具体归因都是生活习惯上的琐事,日积月累,给他造成了比较重的心理负担。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男生寝室的矛盾更容易堆积爆发,女生寝室小矛盾多,但是沟通较频繁,比较愿意敞开心扉交谈,从而减少了矛盾的累积。
就中国文化传统来看,男性一直扮演着寡言的角色,其内心却是波澜起伏的自我对话,虽然抱着懒得去讲、得过且过的态度,但最后一次小的情绪点的爆发却容易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且相比女生,男生更倾向于独处,仿佛孤独是他们的通行习惯,寝室关系的经营容易被忽视。
大学生的孤独感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发突出。据《青年研究》“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的初步报告”显示,常有孤独感的大学生约占28.6%,少有孤独感的约占31.7%,从未感到孤独的学生几乎没有。
孤独有多重解释。“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却只看到烟”,有些人孤独但不寂寞,追求所爱内心充盈,自洽使他只需取悦自己;有些人渴望被接近和理解,却因无法得到良好的外界反馈,陷入自我禁锢,由外部环境带来心理上的双重孤独。也有很多时候是特定情境下的孤独体验,明明身处热闹,却无来由地或因一些细节感到孤独,陷入自我搭建的空间,在这个情境结束后又会很快脱离。
大学生的孤独感来自很多方面:学术研究的个人性,新环境新社交圈的不适应性,自我表达与他人理解的偏差性,付出与成果的不对等性,目标与现实的落差性等等。而仍未很好地从个人生活中脱离出来又要试图去接轨大学生活,长期相处的对象由熟悉的父母转变成来自天南地北的舍友,宿舍群体生活成为孤独滋长的一大背景环境。学会如何维持良好的寝室关系并从中找寻归属感,成为解决孤独问题的关键。
对于宿舍关系中的孤独感,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对孤独甘之如饴,习惯在孤独中思考和生活;有的人不喜欢过于亲近的人际关系,习惯和人保持距离;有的人感觉不被理解或者被孤立,孤独感来源于紧张的寝室关系。当我们因宿舍关系比较僵化而感到明显的孤独时,我们应当如何面对呢?
老师来支招——坦诚沟通,互相成就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宿舍关系,探究其影响因素以及相关解决措施,我们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曾翘楚老师进行了对谈。
曾老师认为,大学生宿舍矛盾可以概括为三类:一是由个人差异与寝室性质引起的矛盾冲突,二是由于性格原因有意识或无意识形成的小团体与边缘化,三是在奖学金、发展资源上的比较与竞争。
第一类问题:由个人差异与寝室性质引起的矛盾冲突。这是最常见、最主要的矛盾冲突。既有生活习惯的差异,也有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的差异。有的人认为宿舍主要是娱乐休闲的场所,而有的人则希望在宿舍中觅得一处安静学习工作的空间,而寝室里玩游戏、追剧、打电话的声音不仅会干扰学习,还不利于营造静心学习的氛围。不同的人对于学习与娱乐的权衡与重视程度不同,诸如此类价值观念的不同往往会造成更深层的偏见与隔阂。
第二类问题:由于性格原因有意识或无意识形成的小团体与边缘化。其最关键的成因是学生的个性,能否相互理解包容、出现问题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调节,都会影响宿舍关系的走向。这与学生是否有过住宿经历有较大关系,也包含着很深的学问。
第三类问题:在奖学金、发展资源上的比较与竞争。一系列评奖评优活动可能在寝室内部引起利益冲突,从而对寝室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分析完问题之后,曾老师从学校、宿舍集体和学生个人三个角度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
学校可以举办以寝室为单位的活动,比如寝室布置装扮比赛,增加寝室成员的沟通合作,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此外还可以进行文明寝室评比,选出友爱寝室、学霸寝室等多种典型,树立榜样,还可以请这些寝室的同学分享经验,对其他寝室产生引领和鼓舞作用。
宿舍内部可以制定寝室公约,公约不宜太复杂、太冗长,针对核心问题达成一个共同接受的守则。沟通中注意一定的沟通技巧,主动换位思考。曾老师还特别强调,舍友之间要相互关心。宿舍生活不仅仅是一个宿舍之内的问题,宿舍之外遇到的种种挫折产生的负面情绪都会不自觉地带回宿舍,关心舍友的生活和心理,可以有效规避外界原因引发的不必要的矛盾纷争。
谈到处在焦点上的学生本人该如何面对和处理时,曾老师指出,这要看具体问题的大小。事小,则多多包容,尽量接纳;如果对自己产生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则要直面问题,果断处理,勇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也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方式。
曾老师指出,在与舍友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原则和方法:首先是要换位思考,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协商,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标准;其次是要就事论事,不要轻易把他人的一件事情、一个举动上升到人品、人格层面,否则会使对方感到被攻击,加大沟通的难度;第三是要真诚开放,开诚布公地摆出这样一种态度:我来跟你讨论沟通并不是要指责你,而是真心地希望我们之间能有更好的关系,即便沟通不顺,产生不良情绪,我的心意始终是好的。
在采访末尾,曾老师尤为关切地谈到了家庭条件悬殊对宿舍关系与学生心理的影响。当寝室中有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同学时,其他同学应当保持尊重,注意维护其自尊,并减少可能无意刺伤到他/她的举动,寝室活动也要注意理性适度消费,不能对他/她造成过重负担。(文中部分同学为化名)
(稿件来源:《武汉大学报》1539期3版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