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陈世银 记者吴江龙)11月1日,学校召开文科青年学术团队座谈会,总结文科青年学术团队经验成效,推进文科青年学术团队品牌建设,开启新的建设征程。
校长窦贤康院士,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於可训,2016、2019年立项建设的文科青年学术团队代表,2019年立项团队顾问代表,“70后”学术团队负责人代表,学院负责人代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代表与会。
会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文科青年学术团队建设情况,对2016年立项建设的青年学术优秀团队进行了表彰。校长窦贤康,团队顾问於可训、驻院研究员颜鹏飞教授为获奖团队代表颁发证书。“史前至秦汉汉水流域人类文化的跨学科研究”“两岸及港澳法制的理论与实践学术团队”两支优秀团队负责人李英华教授、祝捷教授分享了团队建设的心得体会。
2019年新立项的青年学术团队代表、“新资料与先秦秦汉荆楚地区的空间整合”“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新思路—理论设计,实验检验与政策评估”团队负责人郑威教授、孙祥特聘研究员分别发言,汇报了团队未来建设构想。
於可训在发言中充分肯定学校文科青年团队建设工作,认为团队建设在凝聚群体力量的同时推动了青年教师个人的发展,他对青年学术团队提出三点建议:进一步传承学校优秀的学统,在存亡继绝上有更好表现;密切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加大服务社会的力度;要有创立学派的勇气,发大宏愿、立大志向、出大成果,在学界产生更大的影响。
颜鹏飞对青年团队建设所取得成效表示肯定,尤其是对新团队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协作表示赞赏,希望团队在提升学术的国际话语权上有更大作为。他对青年学者们提出三点期望:一是进一步学习经典,练好基本功;二是研究目标的确立要坚持问题导向与逻辑导向相结合,问题导向在于加强现实性研究,逻辑导向重在构筑学术体系;三是在研究路径的选择上要突出创新性。
“70后”学术团队负责人代表、哲学学院副院长李佃来教授感谢学校青年团队资助政策对自己的帮助。他认为,青年学者应该聚焦学术前沿和重大理论现实,树立卓越意识,争取学术上的更大成就;勉励各团队负责人树立大局意识,以学科带头人的勇气和底气带好团队;各团队应有持续发展的意识,建设期满后应以“学术共同体”继续推进相关研究。
学院负责人代表、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如花教授感谢学校对青年团队的重视与支持。她说,学院先后有10支团队获得学校资助,涵盖了学院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其中先后有多人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学院也通过孵化更具影响力的项目、搭建高层次展示平台、支持青年教师申请重大项目、鼓励青年教师在TOP期刊上发文、对引进的海归人才进行再培育等方式,为青年教师们提供配套支持。
在交流互动环节,青年团队代表围绕加强学科交叉、推进团队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加强文科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团队研究成果的共享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窦贤康作总结讲话。他指出,学校召开文科青年学术团队座谈会很有意义,与青年学者们座谈也感受到了满满活力。学校近期将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增强一流意识,在职称晋升、人才选留等方面坚持一流标准,不断追求卓越,提升学校内涵式发展水平;二是强化制度建设,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通过建立更加完备的学校、学部、学院三级评审机制、推进学术委员会建设等,保障学术评价的一流水准;三是注重培养选拔一批年轻人才,要给年轻人创造更加优越的发展条件,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实的后备人才支撑。
窦贤康表示,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并将探索个性化的支持政策,提升文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结合文科青年学术团队建设和文科的整体发展,他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进一步发挥协作精神,提升团队作战能力;二是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学院内、学部内、文理工医之间的学科交叉,发掘新的学科增长点;三是做好文科公共服务平台的谋划工作,以顶层设计和规划论证为基础,支持建设若干有切实需求的文科科研实验平台;四是坚持多元化,营造更为包容的发展氛围。最后,他勉励青年学者们志存高远,潜心教学、科研,不断努力奋斗,学校将为其发展提供坚强的条件支持和制度保障。
据悉,学校自2010年正式启动“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青年团队建设项目以来,先后分六批遴选支持了93支青年学术团队。通过建设,部分学者获得各类国家级人才称号,绝大多数已成长为相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团队建设成效显著。当前,结合新的团队建设,学校通过实施“名师+团队”新的建设模式,进一步提升青年学术团队建设的质量与活力。今年,学校新立项建设涵盖178名学者的20支青年学术团队,每支团队邀请一位海内外名师作为顾问指导团队建设,团队成员中涵盖多名知名高校的外籍学者和国内校外学者,成为增强团队校内外合作尤其是国际合作的重要生长点。
(摄影:舒佩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