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肖珊
统筹|执行:陈巧燕
撰文:李紫茹、陈巧燕、黄雯雯、张翔宇
采访协助:王一荃
题图:李宇轩
出品:武汉大学大学生新闻社
随着盛夏的热气渐渐散去,一群毕业生迈出了校园的大门:他们在这个七月告别学生时代,正式踏上社会的舞台。从学校的象牙塔到职场的广阔天地,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也同样预示着新的体验和机遇。
本期专题,我们邀请了三位应届毕业生,讲述他们的新鲜经历和心路历程。打破滤镜、角色转变、自我定位、能力对标……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窥见自己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并从中获得启示和借鉴。
让我们一起跟随这些毕业生的脚步,探索从学生到职场新人的转变之旅。感受他们在新环境中的适应与成长,以及他们如何在挑战中寻找自我、实现价值。这些故事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记录,也是对未来职业生涯的一次深刻思考和规划。
秋日序章:在职场挑战中定位自我
人物简介:李紫茹,社会学院2024届硕士毕业生
在这个秋意渐浓的日子里,我坐在窗边,感受着凉风的轻拂。手机屏幕上,家人还在抱怨着夏日的炎热,而我却已经在塞上江南感受到了秋天的脚步。这种季节的错位,让我心中泛起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在新的职场环境中,挑战与机遇并存,我深知自己必须迅速适应并完成角色的转变。能够在一个凉爽的夏日开启我的职业生涯,少了炎热的干扰,多了一份宁静与思考的空间,我感到无比幸运。
我加入了一家央企的党群工作部。在员工培训的第一课上,领导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做好人、做好事,服务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起初,我并不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在与前辈学习、与同事合作的近两个月里,我逐渐领悟到:职场不是一个人的战场,它的本质在于合作共赢、相互成就。
与校园中同质化的社交群体不同,职场的成员结构呈现出多样性。员工们来自不同的部门,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年龄层次,思维方式也大相径庭。然而,为了实现企业目标,我们需要不同部门和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这要求我们不断思考如何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角色,高效地利用和整合资源,协调分工,从而通过个人的努力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
在入职培训即将结束时,一件小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学习委员,我负责组织新同事们就培训情况及个人心得制作简报。起初,我感到压力巨大,因为我需要统筹一百余位员工的内容。按照以往的管理经验,我选择了让每位成员提交一篇内容后进行汇总。然而,领导的反馈是:内容质量不达标,工作方法也有问题——强制每人提交心得会增加大家的负担。
这时,我才意识到:与学生时代的考试不同,领导布置的任务是开放性的,不仅仅是完成,而是需要我们作为员工找到工作的关键点,不断思考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方式、更低的成本来更好地实现目标。
在党群工作部,工作内容涉及多个板块,如党务、纪检、宣传、工会等。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工作内容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专业性,需要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有深刻的理解。
在入职一个月的见面会上,领导们进行了一次突击检查,就当月的学习内容出了一份涵盖理论和实务细节的试题,让新员工们当场作答。我当时的紧张模样至今仍历历在目。这份试题不仅是对我们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对我们学习态度和适应能力的考察。
领导们在查阅我们的答题情况后,露出了严肃的神情。他们表示,让新员工在短时间内吸收并掌握大量信息和技能是困难的。同时,他们强调,部门考试是常态,对于党群工作者来说,及时更新知识库是核心品质,对工作业务与中央政策的理解都需要与时俱进。
这次“突击”虽然让我当时有些手忙脚乱,但事后回想起来,却帮助我扣好了职场的第一颗扣子。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之前的学生工作经历只能辅助我完成基础性的工作,想要精准达成工作目标,需要不断地主动积累理论知识,并持续思考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有效的工作措施,以及如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去应用政策方针。
这两个月里,我阅读了近百份部门文件与制度,保持了饱和的工作状态,才初步对各板块工作方向、具体程序有了一定了解。作为新员工,我不断摸索着自我定位,也逐渐为自身工作树立了要求:日常工作中时刻保持“空杯”心态与学习状态,在具体事务处理中秉持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树牢求真务实的责任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方法、弘扬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
“八小时之内的成功来源于八小时之外的努力。”下班打卡铃声的响起,并非职场奋斗的句点,而是个人成长与学习生涯的开始。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围绕中心工作,将主业作为立身之本、发展之基,勇于挑起重担,敢于啃硬骨头,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实际行动诠释责任担当。
从静谧校园到繁忙职场的跨越,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位移,更是思维方式与行动逻辑之间的深刻差异。新生活如同一条需要不断探索与跨越的河流,激励着我持续反思。如何将职场上的实践智慧与校园中的理论学养相融合,也将是我终身学习的课题。
揭开面纱:在实战磨砺中发现真我
人物简介:何雨薇,动力与机械学院2024届硕士毕业生
七月,我正式跨入了职场的大门。我加入了一家国有企业的研发部门,经历了单位培训、正式工作和集团培训三个阶段。
在入职前,我的心情充满了忐忑。我对工作生活的预期有些悲观,内心潜藏着一丝不安。然而,当我真正踏入职场,我发现同事和前辈们都非常友好,工作氛围也很和谐,远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艰难。
在参加单位培训时,我原本以为前辈们会非常严肃,因此对人力资源部的老师也保持着敬畏的态度。但有一次,我和老师一起去买咖啡,老师主动提出帮我支付,因为我的账户还未开通。那一刻,我意识到老师其实非常随和,也会和我开玩笑,这让我对老师的形象有了全新的认识。与其他同事的相处也让我感受到了同样的亲切和温暖,原来大家并非不可接近。
这种友好和温暖让我逐渐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我还有幸遇到了一位豁达且能干的导师,他不仅教会了我许多工作技能和流程,还传授了我不少职场经验。
入职后,我另一个重要的收获是接触到了许多与读研时期截然不同的工作要求和技能。特别是在我的研发岗位上,我意识到工作中需要更多的沟通和协作。许多流程和步骤需要与其他部门和同事对接,这与学术研究时的独立工作有很大的不同。在学术研究中,我们更多地是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在工作中,则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和协调人员。
举个例子,我曾跟随导师负责一个项目的评审会。这个评审会涉及的人员众多,我们邀请了10个单位的专家进行评审,参与汇报的相关单位也有5家。因此,我们提前两周就开始协调参会单位的时间。在会议进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突发状况,比如专家的航班取消、文件需要临时修改打印扫描等,这些都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对接和处理。
在会议的三天里,我们没有回家,一直待在会议酒店准备各类事项和资料。我印象最深的是,晚上接待完与会专家后,我的导师还带着我继续修改第二天的汇报文件,直到凌晨两点,而早上六点我们又要起床准备开会。这对我的精力和心态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
但通过这次项目评审会,我收获颇丰。一方面,我在读研期间没有组织大型会议的经验。这次评审会让我完整地跟了一遍流程,包括与专家的沟通、与厂商的协调、场地预约、紧急情况的应对策略等。我意识到,在举办大型会议时,需要考虑周全,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
另一方面,在旁听会议的过程中,我对部门的业务和产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包括产品的使用场景、安全级别、材质特性、设计注意事项、实验阶段的关注点等。这次会议让我对具体业务有了整体的认识和初步的了解,有助于我更快地融入部门工作。
我也进一步认识到,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比较笼统,而实际工作中则需要我结合具体的产品和行业背景,细化了解相关知识和项目信息。
如上所述,无论是在项目评审会的筹备过程中,还是到实验鉴定厂家、供应商厂家出差时,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需要不断学习协调和对接的能力。作为项目的负责人,我们需要对项目和产品有全局的认识。
在与专家、供应商沟通对接时,当对方提到项目细节时,我们需要能够“不被问倒”。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及时对齐信息、了解整个项目。与学生时代的职责不同,我们不能再用“不知道”和“这不是我负责的”来回应了。
最后,我想说,能够入职这份工作纯属缘分。虽然入职初期也曾经历过短暂的不适应,但很快就步入了正轨。只要调整好心态,放低姿态,以学习者的身份进入职场,其实问题并不大。我相信,我所经历的这些挑战都是正常的,是职场成长的必经之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青春悠悠,时光荏苒,这是我步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我很高兴它能帮我褪去稚嫩,让我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学生成长为一个不断向社会学习、促使自己不断成长的职场新人。
雪山之思:在宁静中寻求自我超越
人物简介:张翔宇,水利水电学院2024届博士毕业生
高原的辽阔、雪山的壮丽、荒漠的苍凉……这些是我从武汉踏入西藏最直接的感受,也是我未来人生旅程中即将面临的挑战。初来乍到,我满怀喜悦,却被高原反应所困扰,头痛欲裂、身体无力。如今,随着身体状况的恢复,我已在新岗位上度过了一个多月。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珞珈山下的读书岁月如细流般涌现,新环境、新身份、新生活的转变,让我感慨万千。
在众多工作选择中,西藏是我离求学城市、离家乡最远的地方。我加入了一家科学研究院,与校园中的博士生涯相比,这里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任务。
求学期间,我只需专注于本专业的科研任务。而在这里,院里对我们的期望是“科研统筹,自主研发,成果转化”——我们不仅要进行科研性的自主研发和转化,还要兼顾科研的统筹管理,与各高校单位对接,提出科研问题和解决方案。
这对我来说意味着身份和工作内容的重大转变。我不仅需要关注专业相关的知识,为了扮演好管理者和项目负责人的角色,专业不相关的科研问题也需要我去学习和了解。科研管理与我在学校里接触的一些工作有些许相似,但又透露着种种不同。如何完成多角色的身份转变,是我目前面临的主要课题。
作为业主单位,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任务繁多。我们不仅与施工单位、其他科研院所、高校对接任务,还会向国家科技部承接任务,这对于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我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对接单元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我不仅要对自己的专业有深刻的认识,还要对其他方向的科研进展有一定的认知,做到“一专多能”。
在这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深入基层,与施工人员及老员工们探讨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从自己所学专业的角度提出一些见解,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了实践操作。在非专业的领域,课本知识辅助我了解了工程处置方案,但是如何对现场工作拥有系统性认知、了解掌握国内甚至世界上最新施工工艺等还需要我持续学习。
因此,想要快速、准确、高效地完成工作目标以及公司要求,我还需要不断地阅读各个专业的相关知识,积极主动积累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向身边的前辈和同事多多请教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全方位提升自我、终身学习。
与此同时,工作中接触和对接的人员多元,既有总公司领导单位,也有乙方施工单位和高校院士团队。如何与这些人员进行交流合作,人际关系的处理必不可少,交流过程中的语言艺术至关重要。因此,在职场的交流合作中,如何把控中间的度,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亟需思考的命题。
职场生活的适应,同时也是对未来多年生活状态的适应。如何将所学与所用相结合,用多年来所学的知识与实践来适应职场环境,这将是我们未来在职场中要认真对待的课题。
入藏的一个多月,我去了南迦巴瓦峰山脚欣赏了日照金山的雄伟,去巴松措游览了藏区雪山湖泊相映的美丽,去了派墨公路领略了旖旎的热带风光,这里的一切显得那么不拘一格。写到这里,不禁想起樱花城堡的唯美,珞珈山上小狐狸的可爱迷人,武大校园里面郁郁葱葱的密林,一切是那么清晰,却又那么遥远。
在这静谧的高原之夜,我仰望着雪山,思考着如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西藏的夜空格外清澈,星辰闪烁,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我想起了在珞珈山上的日日夜夜,那些为了科研梦想而奋斗的日子。如今,我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来源:武汉大学报1636期3版 学生编辑:陈巧燕 指导老师: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