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

首页 >> 专题报道 >> 记者调查 >> 正文

【记者调查】科技点亮校园生活

发布时间:2023-06-30 20:58 来源:武汉大学报社 阅读:
A A A

策划:肖珊

统筹|执行:李金辉、陈巧燕、赵铱影

撰文:郭燕萍、王晓航、周启震

题图:梅之语

采访协助:关德凤、严紫依

出品:武汉大学大学生新闻社

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产品进入校园,让校园变得更加“智慧”“智能”“现代”。先进的智慧教室、各种与前沿技术相结合的实验室、辅助专业学习的设备仪器……专业学习与科技的结合,推动着学术发展与创新融合。

如火如荼的科技类科技赛事,成果丰富的科技创新,充实着学子们的求学生活。无论是“物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还是3D打印大赛,充满激情而富有创造力的学子身影总是出现其中,将一项项荣誉收入囊中。从畅想科技到转换现实,用智慧和技术把想法落实,让科技成为实现理想的重要渠道。

生活在武大校园中,除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们也能随时感受到科技新发明的魅力。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让校园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本期就让我们共同走近被科技点亮的校园生活(应采访对象要求,本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科技成为画笔,绘制美好蓝图

宽敞明亮的教室内,随着课堂进入讨论环节,学生们迅速移动“带轮”的桌椅围成几个小组,而教室内四面的电子屏幕则能让各个位置的学生都清晰地看到教学资料。同时,老师的声音通过扩音器清晰地传递在教室的每个方位。

这里是工学部的第一教学楼,它以满满的科技风而深受师生青睐。第一教学楼一共设有96间教室,其中有34间智慧教室。智慧教室是借助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智能技术等构建的新型教室,与传统教室相比有许多新优点。

走进智慧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体化讲台”,通过讲台上一块手掌大的电子屏幕,便能够轻松控制电子白板、教室里的多台电脑,以及教室中的灯光、温度和窗帘。这样的一体化讲台可以便捷地操控教学设施,根据学生们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室条件。教室两侧还增设了4块电子辅助屏幕,满足不同座位的学生多个方位的视线需求。

智慧教室内的桌椅也是一大特点,通过提供可移动、任意组合的拼接桌椅,师生可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开展“圆桌”“方桌”等多种形式的组合讨论。而教室四周的木纹墙壁,同样是作用不小的“黑科技”,密密麻麻的“吸音”小孔能够降低混响,让音质更加清晰,使得知识的传递更加有效。

借助电子设备,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课堂,提升学习效率。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黄睿君表示:“智慧教室的使用可以让我们在课堂上及时记录老师教授的内容。尤其是电子白板,可以让老师进行板书补充,减少口头补充的带来的记录不及时或者传统黑板板书更替覆盖太快的问题。”

基础的教学设施在科技赋能后优化了学习环境、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升,而高科技的专业设备则增进了学习的深度和精度。

城市设计学院专业教学楼的模型室中,随着模型机的运转声,一个个部件的轮廓被切割出来,一件件模型作品随之诞生,这些模型无一不是学生们倾注心血的巧作。专门搭建的模型室占地面积宽阔,一面墙摆放着各种作品,另一面墙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工具,中间的位置则摆放着各式的操作台。宽敞合理的操作空间为学生们完成作品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在模型室中,我只需将我的电子图纸导入电脑,切割机就能将模板、亚克力板、PVC板切割成设计中的样子,接下来只需拼接零件就能完成模型的制作,极大地提高了我制作模型的效率。”城市设计学院2022级本科生徐安吉谈到,“除此之外,学院内还设有陶瓷实验室和建筑热学光学实验室,我很期待能够进去做实验和学习。”

城市与设计学院设立多种多样的“科技感”实验室,目的在于贯彻学科理念,完善教学体系,积极促进实验室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提升实验室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效。通过实验室的训练与学习,学生更容易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成果,兼顾理论与实际操作,促进能力的提升。

在工学部宽阔的弘毅大道路旁操作着全站仪和水准仪的学生,正在进行着本专业的实际操作训练。他们是来自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的本科生,为了熟悉和学习工程测量的重要仪器,常常会带着仪器在校园中四处奔波。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是集遥感、测绘、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信息和工程类学院,其专业性质决定了学生常常要和“高科技”打交道。来自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研究生陈舟介绍:“在进行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借助许多仪器探测数据以进行后续的研究,如探地雷达、全景相机、激光点云。”

利用高科技设备,在进行勘探时能够得出更加精准的数据,对开展科研项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使用探地雷达时,我们主要是通过设备向地下发射电磁波,并根据接受到的反射电磁波来判断地下介质的空间位置、结构、形态等等,从而更加精确地掌握地下介质的状况。”

与此同时,学生们不仅有了“走出课堂,走进实践,掌握技术”的体验,更在一次次与设备打交道的过程中激发出探索知识、追求科技创新的兴趣,尝试用更深层次、更广阔的视角去认识遥感学科及其应用领域,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及实践能力。

为了让全校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前沿科技发展带来的魅力与影响,学校还设立了多门科技类选修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火爆的《科技与考古》课上,老师在讲台上娓娓道来,讲解了最新的考古技术与文物保存技术,把高端的科技与看似“陈旧”的考古相结合,使得课堂妙趣横生。不仅如此,授课教师还专门邀请了博物馆的馆长,介绍了博物馆文物保存和保护的新技术,展现了在科学技术推动下考古学的新发展。

“这一门课,实际上是历史学和物理学的学科交融的呈现。对理工科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看到最新技术的应用,启发他们技术发展的新思路,而对于学习人文社科的学生来讲,这同样是一次思维的开阔,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然与人文交叉学科的魅力。”选修该门课程的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郑雅琪在课后感想中如是谈到。

科技融入学业,实现科研理想

小时候梦想成为科学家,长大后在小说电影中畅想未来科技,而进入大学后,学子们有了可以将想象转化为现实并且亲身投入其中的机会——科研。

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下,在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老师们的指导下,兼具激情与创造力的学生们取得了许多不错的成绩,也使追逐理想、投身科研在校园内蔚然成风。

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我校夺得1项金奖、3项银奖、2项铜奖,团体成绩名列前茅,夺得“优胜杯”。在第十一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中,我校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同时获得“最佳学校组织奖”;一等奖获奖数和国家奖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并首次捧得代表最高荣誉的“中国软件杯”。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我校夺得2项金奖、7项银奖。

取得成绩绝非偶然,在科研学术的道路上,每一个愿为自己的梦想坚持奋斗的学子都闪烁着光芒。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唐可正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时说道:“我们团队的项目是“无人机实时成图”,目标是提高无人机在特定场景的成图效率。比如应急灾害等场景下,无人机需要在拍摄影像过程中完成实时成图。但传统的事后处理方式效率较低,无法满足这个要求,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一方面获取突破。”

虽然不能保证这条研究道路能否顺利走通,但在现在,唐可正的团队正在积极尝试,尽量追求理想中降低成本、增加效率的目标。对于他们而言,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科研之路。

科研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唐可正这样说道:“本科的这一段科研经历,首先是让我在‘做科研’这件事上的心态和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在未来能够以更加从容的姿态迎接研究生生活。其次,在准备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的意志得到了极大的磨练,因为做科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能坚持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科研不一定始于天马行空的创意,兴许日常的课程学习中就会迸发灵感和兴趣。理工学科的很多课程配有实习课,能够让学生将知识理论转化为实践,也促进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单单局限于理论知识,这也是很多学生做科研项目的初衷。

学校十分非常重视本科生的科研活动,从组织“百珈争创”等各种校级创新创业大赛提供渠道,到部分学院开展的“导师制”的本科生培养模式为学生参与项目“保驾护航”,都给学生的科研创新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将科研项目落地实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武大也一直在路上。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拿下金奖的“雷视通”项目就已经在落地转化的过程中。

雷视一体机融合毫米波雷达与机器视觉,拥有强大的算法、轻量的结构与高效的数据融合,能够实现低延时、全要素、精匹配与复杂交通场景的识别。除了硬件设备,团队还自主研发了智慧交通大数据引擎,助力交通强国应用,软硬件结合一体两翼布局智慧交通行业,赋能交通科技创新,助力“人优其行、车畅其流”。

为了落实项目,在现实生活中打造出智慧城市的“明眸慧眼”,项目团队还与校友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扩展雷视新型物联网基础设施在智慧城市数字孪生底座的智能化应用。

当然,这些高科技赋能下展开的科研项目之外,日常课程学习中所借助的计算机、新兴软件、智能设施都已然是科技发展的结果,也是科技发展促进学习的最生动、最简单的诠释。

科技创造便捷,方便你我生活

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产品进入校园,为传统的校园服务注入新生动力。智能餐盘、智能取件机器、线上图书馆等一系列服务,正为学子们营造着更加便捷、舒适、安心的“数智生活”。

正午时分,在梅园食堂,正值学生们下课纷纷涌入食堂就餐的时间。随着“滴”的一声,学生们通过智慧餐盘秤过所取食物后,便快速得知了合计价格,刷卡、落座、就餐,秩序井然。

弘毅学堂2022级本科生沈文昊高兴地说:“在高中时打饭需要在窗口一一结账,最后还需要收银员慢慢计算价格,时间紧张的时侯,自己会觉得非常着急,而现在再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快递取件在科技的帮助下也变得更加方便。学校设立了多个快递驿站,有效解决了以往师生们到不同快递点寻件、取件距离远以及校内人员混杂、旺季爆仓、邮件丢失等问题,畅通了校园快递“最后一百米”。

在快递驿站,学生们通过智能取件机器自助扫码,仅需几秒就能完成快递取件,相比以往人工扫码签收的取件方式,效率有了极大提高。同时,快递驿站的服务也在不断更新升级。“有了智能方便的快递驿站,寄快递取快递在校园驿站就能一站搞定,给我们的生活免去了不少麻烦。”学生王涵拿到快递后说。

除了便利学生们的生活,这些科技产品的应用还极大地改善了学校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与效率问题。

在梅园食堂档口工作的刘阿姨表示,智能餐盘的使用使他们的工作更加高效,还避免了计费失误等问题。通过智能餐盘,系统能够迅速掌握学生们所选取的食品情况,又快又准地计算出对应金额,大大缓解了收银压力。

而快递站工作人员也表示,自助取件机的引入使得快递的派送和领取变得更加高效和安全,学生们凭借身份认证自助取件,减轻了他们的工作强度。

此外,便利先进的线上图书馆也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立足数字时代,学校通过数字技术构建了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电子文献、虚拟馆藏的出现让学生们可以更加高效、充分地利用好馆藏图书资源。

据图书馆官网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馆文献资源总量达2146万册。印刷型文献共728万册,其中图书595万册,报刊合订本94万册,地图、声像、缩微资料18万件,学位论文21万册;2022年订购各类文献数据库561个,中外文电子书刊达1418万册,其中电子图书1171万册,电子期刊247万册。学科覆盖文、理、工、农、医等各个领域。

除了满足全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文献需求外,图书馆还通过云服务技术和线上小程序提供了线上进行座位预约、借还书信息查询等服务,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弘毅学堂2022级本科生郭宇翔说“图书馆的线上服务集电子馆藏、馆藏信息查询、座位预约等功能于一体,让我们可以轻松获取所需信息,十分便捷”

从智能餐盘到智能驿站,再到线上图书馆,这些努力不仅满足了学生们对于便捷生活的需求,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更加安心和舒适的校园环境。学校一直积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智能化发展,为学生们提供先进的设施和服务。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的推动,武汉大学的数智生活将持续发展,为学生们带来更多惊喜和便利。舒适的校园设施、在科技赋能下开展的更前沿更有深度的科研项目、与科技深入结合的学习生活,科技与生活正在更加深度融合。当科技与生活相约,“科技感”的数智生活正在武大校园之中绽放。

(来源:武汉大学报1611期3版   学生编辑:陈巧燕   指导老师: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