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

首页 >> 专题报道 >> 记者调查 >> 正文

【记者调查】奔赴山海,相约那一堂课

发布时间:2023-05-26 19:30 来源:武汉大学报社 阅读:
A A A

撰稿:梁露斐

题图:王芷涵

采访协助:陈楠鑫、纠轲寒

出品:武汉大学大学生新闻社

学生编辑:陈巧燕

倘若把大学比作一片葱郁的知识之林,专业课是那青木扎根的肥沃土壤,那么一门好的公选课,就是在土壤间肆意流淌的川流。它自由穿行,且歌且舞,予皲裂的泥土以滋润,予干枯的树根以安抚,予饥渴的心灵以充实。

走入一门公选课,我们会发现:电脑终端上闪动的代码,与纸笺上跳动的乐符,原来是这么相得益彰;因精细的工程制图紧绷的那一根神经,能够在摄影的定格和绘画的留白中休憩片刻;在数学分析中蜗行牛步时,不妨也来一场穿梭于“哲学核心问题”的漫步;埋头于名词解释和案例分析时,那对宇宙星辰的不经意一瞥,显得诗意而浪漫。

总有一门公选课,在我们的青春里留下独特而难忘的印记,值得我们奔赴山海,相约那一堂课……


一课世界,尽情感受探索

有时候,一堂课就是通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我们走入这扇大门,在新世界里尽情感受,尽情探索。神采飞扬间仿佛穿越千年,与远古前贤对话;忘我投入时仿佛身处宇宙,采摘那一颗颗闪烁的明星。于是,我们的脑海中回荡着哲人的思考时的低喃,眼睛里反射出繁星璀璨的亮光,使那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有了不一样的体验。

口腔医学院2019级本科生陶颜开:

《宇宙新概念》是我特别喜欢的公选课,电子信息学院赵江南老师是我大学遇见的最有意思的公选课老师之一。

每一次课程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讲知识,从先辈如何逐渐探索和了解宇宙到宇宙的构成元素,从太阳系的组成到银河系的演变,对宇宙最初的设想以及最后结局的推测等等。于我而言,在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宇宙不再仅是抬头仰望天空时那些忽明忽暗的星星,而是更加美妙的奇迹。

第二节讲人生,赵老师的口中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作为长辈,他幽默风趣的讲述对大家总有着绝佳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他也将自己对于生活的体验融汇在故事之中,引导我们正确认知事物,开拓我们的视野。课上的故事总会被我带到课下,成为和朋友津津乐道的一部分。

第三节通常是放映纪录片,作为知识的补充和更具体的再现和解释,加深我们对于天文的理解。更有趣的是,赵老师还会组织两次观星实践活动,安排学长在楼顶调试好天文望远镜,让每个同学都可以亲眼看清月亮上的月坑和遥远的星系。

在这门课上,我们只需要深深沉浸于赵老师展示的浩瀚宇宙中,尽情地探索和想象。

艺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何可人:

大一上学期,我选了《哲学核心问题》这门课。一学期的哲学课堂太过精彩,每每回想起,我都深感不虚此行。

最直观的吸引来自于课堂本身。哲学学院苏德超老师上课喜欢给我们留出充足的讨论时间,由于是公选课,有来自各个院系的同学,不同专业的思维和知识得以汇聚、碰撞。加之苏老师细心、敏锐的引导,那些平日抽象复杂的哲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实可谓带领我们打开了哲学世界的大门。

课堂上的讨论往往会延伸到课后。每次下课,仍有许多同学围在苏老师身边,提出新的问题或观点,苏老师总会耐心地一一解答。有时候,同学们还会与苏老师边走边探讨。我偶尔从这讨论中抽离出来,看着月光下的他们神采飞扬,恍惚间像是千年前的雅典学院置于眼前……

在苏老师的课堂上,我认识了同级的两个同学。受课堂讨论氛围的影响,我们时常在三个人的小群里讨论课堂的问题,又不断产生新的问题,继而等待每周四晚上的解惑和升华。在独自思索和共同讨论中,我不断深入认识自己……

更深的吸引来自于苏老师,苏老师十分有魅力,博学、严谨、逻辑、幽默。博学,在于苏老师总能将不同专业的要素与哲学相联系。严谨,在于苏老师严肃对待每一个问题和思考步骤。在说到其他专业问题时,他常常把“这个问题我不是专业的,如果我讲错了大家一定要纠正我”挂在嘴边。逻辑,在于苏老师要求在回答问题前先重复我们听到的提问,以保证信息输入的准确性,然后再推导、复述整条逻辑链。幽默,在于深入浅出,言语间透露着自如和有趣……

除此之外,苏老师有时还会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这让当时大一的我感到无比温暖与感激。

结课后,我带着复杂的情绪再见苏老师、再见哲学。再见是为了来日重逢,来日体会更深,来日更爱哲学。


意外相遇,却流连忘返

可能是被课堂名称打动,可能是被老师的学识吸引,可能是与一次印象深刻的经历相联系,也可能只是被瞬间点燃了热情——我们奔赴一门公选课,并不需要多么理性的权衡,多么深远的沉思,多么充足的准备,纯粹的兴趣,简单的动力,足矣。

可能只是喜欢课堂热烈的讨论氛围,只是感动于老师深刻的洞见,只是难忘一次精彩的小组展示,只是为了在平淡生活中寻找一丝期待——我们投入一门公选课,也并不需要做到多么抽丝剥茧、炉火纯青,课上独特的体验,课后反复的回味,这就是意外的惊喜。

法学院2020级本科生陈若澜:

我曾选修到一门很有趣的公选课,是由社会学院蔡磊老师开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

选择这门课和我的家乡福建泉州有关。泉州拥有璀璨而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有名的“世遗之城”。我自己从小也参与了许多与非遗有关的活动。原本是单纯因为兴趣选择了这门课,却没想到收获了一些意外之喜。

课程前几节是对非遗知识较为系统的讲授,每周的主题是不同类型的非遗。其中一次课,老师还专门邀请了汉绣非遗传承人为大家带来别树一帜的课堂。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得到汉绣老师的指导,并现场体验绣出汉绣的简单作品。

最后三节课则是同学们的展示,作家乡非遗文化的报告,也是我认为这门课最有趣的地方。

开课不久后,老师就让同一省份或地区的同学组成小组,调查家乡的非遗文化。当时选课的同学来自近20个省份,我们最后划分为13个小组进行展示。

报告过程中,每一小组都使用了很有特色的形式进行展示,比如向在场的同学们分发五花八门的家乡美食、现场泡茶给大家喝等等。印象最深刻的是恩施组的同学现场表演了民歌《六口茶》。我们一边喝恩施玉露、吃桃片糕,一边欣赏歌舞表演,仿佛置身茶馆。

最后还有小组成员的个人陈述环节。许多同学说,他们都是通过这门课程,才渐渐了解到自己的家乡有这么多珍贵的非遗,并且开始留意非遗的价值。从他们的讲述中,我能够感受到大家对家乡浓浓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或许这就是这门课的意义所在。

不仅如此,这门课还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具有文化差异,课堂上的文化交流不仅满足了我对众彩纷呈的文化的好奇心,也能够很好地消除地区偏见和歧视。来自同一地区的同学们共同讲述属于自己文化身份的故事,为自己的家乡代言,再没有比这种直接交流的方式更能打动人心了。

城市设计学院2020级本科生商洲瑞:

《识读美国》是由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祝捷老师主讲的一门属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板块的公选课。

在每节课上,老师都会用美国各个代表性历史阶段的重要历史文献来引出话题,介绍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及其重大影响。通过这些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同学们很快就能掌握这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国民性格形成的过程以及与我们的文化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短短十二周的课程中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认识。

除了课程内容较为精华以外,学生的高度参与也是这门公选课的一大亮点。在课堂上,不仅有老师全程英文讲授,而且来自各个院系、各个专业的学生也都大显身手。

每节课上都会有3到4位同学上台用英语分享对于美国不同的领域的了解。同学们分享的内容包罗万象,从游戏、音乐、电影等娱乐题材,到法律、金融等专业题材,很多同学还将自己的专业与之结合起来,开阔了听众的视野。同学们丰富的内容、流利的口语以及穿插的才艺展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许多公选课会以随堂考试的方式结课,但这门公选课不一样,它的最后一次课是一场派对。

在这次课上,课堂的桌椅围合成一个个圆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很多小点心,同学们则准备好了表演的节目,各种表演形式层出不穷,在欢声笑语中,同学们结束了一门特殊而又难忘的课程的学习。

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纪,以一种快乐的方式学习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并且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能不断咀嚼、回味,也是一种幸福。


眺望别处风景,感受别样美好

对很多人来说,专业,是一条已经铺就的既定道路,需要做的便是在路上前行的同时深耕。但是,深耕的同时,我们也仍渴望踏上其他领域的土地,一睹它的风采。

因此,公选课成了我们眺望不同道路上的风景、获取不同学习体验的窗口。我们偶尔从专业身份中跳出,触摸镌刻在青瓦白砖间的人文浪漫情思,感受珞珈山顶上洋溢的理学探索热情,体会老图书馆中思想交锋的激烈,享受流水淙淙间流淌的生命和美……

我们在那样一门课上,释放灵魂,享受青春,感受别样的美好。

水利水电学院2018级本科生张贤梓依:

作为一名偶尔想要文艺一下的工科生,我一开始就对学校“五花八门”的公选课充满了兴趣,于是我选修了文学院陈国恩老师开设的《文学欣赏与批评》。这门课程我是以网课的形式参与的,但它仍然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这门课的课堂讨论气氛很好。老师在“珞珈在线”上录播,我们看完网课之后,还要在评论区进行讨论。同学们的讨论很是热烈,针对《阿Q正传》《原野》等经典著作,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还可以选择跟帖点赞。课上还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取一本最感兴趣的著作,从意象表现、情节、情感、文字表达各个方面进行阐述和评析。

身为工学生,睁眼闭眼,开卷闭卷,满是工程制图、实验报告,就连挥动的笔,写出的也多是理论公式、运算步骤,而在这样一门公选课上,我能从层层叠叠堆积在我头上的专业书籍中,扒出这样的缝隙,在日光的沐浴下,闲适地品读着文学经典,重拾曾经静心阅读的习惯。

正如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基汀老师所说:“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它的灵巧。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口腔医学院2021级本科生黎秋

医学生的世界,是每天在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等大课间奔忙穿梭。我偶尔也希望能驻足别样的天地、感受独特的美好,因此,我选了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孙和利老师的《摄影技术与赏析》这门公选。

这门课程主要包括三大内容:照相机原理和历史进程、照相机使用方法简介、摄影流派与作品赏析以及构图方法。前两点主要是理论介绍,第三点是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课程精髓内容。

授课方式包括七次理论课和四次摄影实习。摄影实习时,我们使用的相机是从学校借用的。在这门课上,我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到了相机。孙老师跟我们说,时间充足的时候,还会安排一次无人机摄影实践,以前还有过洗相片的实验。

孙老师提出过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摄影是为了将瞬间变为永恒。”

不论是转瞬即逝的日出日落,还是特定情境下的喜怒哀乐,不论是抓拍到的动作神态,还是特意拍摄的年华,都是之后无法再现的东西。所以每次捕捉到的点滴瞬间,东湖晨曦、樱花成簇、梅园光影、教五夕阳,都是在给时间作注,让我们能透过镜头,去感受简单而又丰富的美好。

结语:

不论是纯粹好奇,参与那一堂课,而后打开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还是一时兴起,踏入那一堂课,而后带着惊喜满载而归;亦或是从专业的限制下短暂逃离,走进那一堂课,而后带着回味反复咀嚼,一堂堂公选课如繁星点点,点缀在珞珈的夜空,任君采撷。

或许,大学四年走出学堂的我们,还能够忆起在那一堂课上的触动与感怀。那是一堂永不结束的课,在我们的人生中历久弥新,使我们仍想跨越时空,奔赴山海,与它相约。


(来源:武汉大学报1608期3版   学生编辑:陈巧燕   指导老师: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