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选登

首页 >> 来稿选登 >> 正文

淡泊名利 奉献一生

——记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61届校友杨安钦女士

发布时间:2013-12-16 10:06 来源: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作者: 通讯员 鲁凌翔 罗四维阅读:
A A A

“我虽对杨女士了解不够详细,但在我的印象中,杨女士那种勤劳刻苦、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让我铭记、感动。十年动乱中,她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工作,万不得已去了香港;改革开放后,她又回来支持祖国建设。杨女士为人低调,不希望大家提起自己所做的贡献。她始终默默无闻地在资金、仪器等方面支持着母校,这种爱国爱校的精神非常让人感动,值得大家学习!”

——程功臻(国家教学名师、化学院副院长)感言

 

一百二十周年校庆期间,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61届校友杨安钦女士为学校慷慨捐赠人民币100万元,用于支持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教育和发展。让人感动的是,这笔捐款是她2008年为母校捐赠150万元款物后的第二次捐赠。杨女士对母校和学院的牵挂,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也给了我们一个接近和了解杨女士的机会。没有机会当面采访杨女士本人,我们重点采访了她的同班同学——资源与环境科学院的杜予民教授,结合杜教授的讲述,我们对杨女士的精神品质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

杨女士在1956年进入武汉大学,她是印尼归侨,回到当时经济相对落后的祖国,在生活、学习上遭遇了不少困难。但她却比大多数同学更早地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并积极参加每一项活动。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学生都要进工厂工作,杨女士在单调、高强度的工作面前,不畏艰难,尽自己最大努力,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工作;在生活中,杨女士关心同学,与大家一起克服困难,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赏和敬佩。在校期间,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国人,连温饱都难以满足,更谈不上营养,很多从香港来的同学受不了饥饿的折磨和条件的艰辛,放弃学业,回到香港,而杨女士却没有丝毫抱怨,从未言累言苦,依然坚持下来,直到毕业。她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踏实肯干的作风让老师和同学们为之动容。

毕业以后,杨女士进入中国石油科学研究院工作。工作中,她更加勤奋努力,同一工作组中不但有北大、清华等名牌高校的毕业生,而且有工作多年的“老科研”,但她凭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不懈的拼搏精神,脱颖而出,成为科研组长,带领团队开展工作。文革期间,归侨的身份给她带来了更多的麻烦,正是由于她优异的工作成绩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单位领导和同事们主动保护她、帮助她渡过难关。后来,由于“四人帮”及其爪牙活动猖獗,研究院的科研工作停滞,杨女士也无法安心工作,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大陆,到香港去发展。临别时,研究院的领导对她说:“欢迎你今后回来。”她把这句话铭记在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杨女士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回到大陆,一心想为大陆做点事。当时中国改革处于起步阶段,正缺乏科研仪器。杨女士不仅自己掏钱购买仪器设备,还提供资金让国内的技术骨干出国培训。后来,她还为学校和学院担任仪器采购代理,从不谋求一分钱利润,相反还经常自己垫付部分费用。她不仅要求仪器质量高,还主动与外方交涉,保证学校以最优的价格购买到最好的仪器。

在对待同学方面,她的慷慨大方、乐于助人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知晓同学生病,她从国外带药回来;同学病情严重,杨女士还帮助他出国治疗。她热心资助和筹备校友聚会,有一名在东北的同学与大家失去了联系,杨女士费了很大的力气,终于找到他;得知这名同学生活困难,杨女士又为其购买了参加同学聚会的往返机票,并在生活上全力给予资助。

如今,杨女士已退休,她却把自己的养老金捐献给学校,一如既往地过着简朴的生活。她一向为人低调,不希望被大家过于关注,一直默默无闻地为学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正如杜予民教授所说,讲述杨女士的故事,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学习她无私奉献、勤劳简朴、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让当今的大学生能够有所感悟,去进一步弘扬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精神!

(编辑:冯林)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