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王杭菊)一杯清茶,一个下午,一群专家,一场热烈的讨论。这是舒红兵副校长在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调研的真实写照。
12月11日,副校长舒红兵院士到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调研学科建设、科研、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学校科发院院长李平湘、研究生院副院长宋朝阳、学科办学科建设室主任赵治乐、学院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及部分教师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由院党委书记卢昌宁主持。
院长周翔首先简要介绍了学院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比如ESI排名跻身世界100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突破2位数,高被引论文数和一区论文数占全校2/3,创新成果应用于天宫一号载人航天事业等等。在谈到困境方面,周院长坦承学院在平台建设,尤其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全国百篇优博方面还亟待努力,希望能得到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进一步指导和更大力度的支持。
副院长罗运柏在补充时提到,近几年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上升势头明显,但目前遇到了瓶颈,平台建设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另外,希望学校在科研考核和奖励方面,适当调整和完善考核评价标准,充分考虑为学校学科排名、核心竞争力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科。
张俐娜院士谈到,学院的科研水平要想上台阶,仪器设备的更新需要加大投入。目前,我们的科研方法、创新性并不比别人差,但我们受制于经费短缺、大型仪器设备无法及时补充更新,造成了数据、图像等方面的劣势,导致我们很难有所超越。希望看到化学各二级学科之间、化学与物理、生物、数学等学科之间,多交叉、多融合,形成跨学科交叉集群与优势。作为院士,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学院的杰青、长江、院士人才梯队建设做出贡献。
秦金贵教授提出了他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武大化学学科在世界的排名不错,但在国内的排名不尽如人意,这是为什么?秦教授分析,除了地域限制外,还有很关键的原因是对人才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相对其他高校院所而言)。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虽然在高速发展,为学校实力的提升做出了极大贡献,但在校、院二级财务管理机制下,学院财务状况捉襟见肘,导致引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没有底气。现在京、沪、广高校的人才相对饱和,对二线城市的高校是个良好契机。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这需要学校在软硬件条件上大力支持基础学科。把基础学科,尤其是对学科建设贡献巨大的基础学科,纳入到学校的核心发展战略上考虑,这是至关重要的。
当副院长胡斌谈到博士生招生指标、生源质量、保送生比例等方面的问题时,研究生院副院长、招生处处长宋朝阳进行了详实的数据分析,他预测今后几年学校博士生招生规模不会有大的增幅,基本保持目前总量。研究生院将继续实行以绩效为导向的招生指标分配制度,并不断完善,让更好的老师招到更多的学生。今后还会权力下放进一步发挥学院的自主权。他希望学院采取措施,努力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
教师代表庞代文、张绪穆、冯钰锜、邓鹤翔等一一发言,既汇报了自己的科研工作诉求、困难,也阐明了今后的工作思路、设想。党委书记卢昌宁指出,目前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学院内部应凝心聚力,达成共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今后,学院将做好顶层设计,找准方向,集中优势力量,攻坚克难,为学院的发展做好铺垫,为学校实力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舒红兵副校长一边听一边认真做着笔记,还不时提出问题,以惯有的学者口吻和老师们探讨如何进一步让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更好地发展。在听完大家的发言后,舒校长感言,化学是一门重要学科。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对学校的贡献,尤其是在学科排名、科研论文、杰出人才等方面都是值得称道的,但学院在平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短板。舒校长寄语学院,要协调好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并肩作战。他最后表示,学校将尽最大努力支持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争取3-5年内有重大突破。
最后,舒校长一行在院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邓鹤翔、张俐娜院士的实验室,并合影留念。
(编辑: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