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首页 >> 校园文化 >> 校史钩沉 >> 正文

追忆朱裕璧先生

发布时间:2023-05-22 14:59 来源:​医学部 阅读:
A A A

文字:焦露

又到一年杏黄时,初夏的医学部绿树成荫,枝繁叶茂。一位慈祥的“老人”安静地站立在医学部行政楼和图书馆医学分馆之间,用坚定而慈爱的目光凝望着过往人群,他就是武汉大学医学部的创始人(首任院长),著名医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朱裕璧先生。值此朱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朱裕璧,了解朱先生的生平,在时间的长河中去追忆武大医学过往,从他的身上读懂武大医魂。

坚守初心:为家乡建一所一流的医学院

一个不和平的年代,朱裕璧为什么要用那么多心血去建医学院?他说:“我们学成回来,为的不就是让百姓少受苦吗?”在德国攻读医学博士期间,一位瑞典籍的同学问朱裕璧,你来自中国哪里?他说,我来自中国湖北省。瑞典籍的同学继续问,湖北有多大?有多少人?朱先生说,湖北有长江、有近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育着三千六百万人口。瑞典的同学感叹:这比整个瑞典还要大!那湖北有多少个医科大学呢?朱先生瞬间哑口无言。因为战乱的缘故,整个湖北省一所医学院都没有。“我永远记得那位同学知道整个湖北没有医学院时的眼神儿,当时,就发誓要在湖北建一所医学院。”朱裕璧如是说,这是他的初心萌芽。从1943年湖北省立医学院艰难创立,到1993年更名为湖北医科大学,再到今天的武汉大学医学部,朱裕璧那颗赤诚报国之心深深地烙印在一代代武汉大学医学人身上,无数和朱先生一样一心解救百姓痛苦的武大医学人自觉秉承先生遗志,在国家、社会面临巨大危险时,挺身而出,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医学时代新人。

家国情怀勇攀科学高峰

朱裕璧的女婿李德仁院士回忆,在自己难以抉择去哪个国家留学时,岳父坚决让他放弃留美、从零开始学德语:“要出国,就去测绘遥感专业世界排名第一的国家去;出国学习,我是鼓励的,但记得学成后要回家。回国,才能造福祖国同胞百姓。”这是他的家国情怀,也是一代代武大医学人延续下来的根。1939年抗战期间,朱裕璧投笔从戎,从江西赣州同济大学辞职,应聘到贵州安顺军医学校担任外科教官。途经广西桂林阳朔时,他登高碧莲峰,刻下《登临好》,抒发爱国情怀。他认为真正的有用之才,要能屈能伸,不畏困难,永远保持“登顶”的抱负和心境。2019年,在全国大力开展文化遗产清查和保护背景下,经自治区政府和桂林市的不懈努力,摩崖石刻时隔80载重见天日。《登临好》摩崖石刻成为了桂林阳朔见证抗日战争的历史文物。朱裕璧先生的题字不仅承载着武汉大学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更凸显出武大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成为了很多武大医学人的座右铭。“登临好”的宝贵精神也指引着一大批武大医学人砥砺奋进,不怕困难,勇攀科学高峰。

大爱无疆一生治病救人

朱裕璧一生坚持治病救人,78岁依然坚持出诊救人,他一直告诫后辈,要清清白白做人,真心实意对待患者。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纳数百名中国人民志愿军重伤战士,朱裕壁亲自为他们开刀、接骨、疗伤;在唐山大地震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治了大批唐山地震受伤灾民;中南医院有个招待所,本来是对外收费的场所,但总被朱裕壁塞满了看不起病的病人。有一次,他把一位下肢淋巴水肿患者(俗称橡皮腿)接到家里吃住了很久。受朱裕璧影响,大女儿朱宜莲也参军支持抗美援朝,从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留校工作,成为了一位医学教授,终身在白求恩医大和中南医院完成父亲的嘱托:一生治病救人。医者仁心,医者仁术,朱裕璧兴学报国、扶助苍生的“大医精诚”精神一直流淌在珞珈山下,滋养着荆楚大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学子。在新冠疫情战场上,武大医学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落日余晖但有时,人间大爱显真情”的医者情怀。

精神流传“朱裕璧医学奖”的传承

2003年医学院60周年院庆时,为纪念朱裕璧为医学教育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激励后学,发扬朱裕璧爱党、爱国、爱校,执着追求、献身医学的精神,由李德仁发起,朱裕璧教授的亲属、校友和附属医院捐款设立武汉大学医学领域最高级别奖项——“朱裕璧医学奖”。主要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优秀的学生和资助特别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至今已颁9届,共94名师生获奖。获奖师生在老一辈医学专家情怀和精神的鼓舞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着医生的神圣职责,助力医学部高质量发展。朱裕璧的女婿李德仁和女儿朱宜萱把自己获得的国家级奖励金拿出来,为朱裕璧医学奖累计捐赠110万(2003年20万、2013年20万、2021年20万、2023年50万),鼓励医学生们全心全意治病救人。看到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次次走向颁奖台,2021年12月30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原雷神山医院院长王行环决定把自己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所获的20万奖金以个人名义捐赠给朱裕璧基金。王行环说,这是对老一辈医学专家情怀和精神的延续,术济苍生,也正是从前雷神山精神的精髓根源。

杏林百年苍劲松,老树根深更著花。回首过去,武大医学人承继着以朱裕璧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医学专家流传的精神和情怀,奋楫争先、勇立潮头,医学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快速发展。展望未来,站在朱裕璧先生诞辰120周年和武汉大学医学部成立80周年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武大医学人将凝心聚力再出发,坚守初心,医路前行,不断创造武汉大学医学新的辉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武汉大学医学贡献。


人物简介:

朱裕璧(1903-1986),出生于湖北省宜都县,1929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被德国外科学会接纳为会员,成为第一个载入德国医学史册上的中国人。1943年,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朱裕璧成功筹办湖北省立医学院并招生。抗战胜利后,湖北医学院迁回武汉,不断发展壮大,后更名为湖北医科大学,于2000年与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武汉大学。在古稀之年他还积极研究中医中药,1970年首创用当归注射液治疗腰腿痛、冠心病、类风湿关节炎及内分泌紊乱等疾病,所写的《当归注射疗效观察十年初步总结》受到医学界重视,为后人开辟了广阔的研究天地,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

(编辑:付晓歌)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