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首页 >> 校园文化 >> 校史钩沉 >> 正文

“心窝上的安琪儿”

发布时间:2010-05-21 08:28 来源:张老师 作者: 怀俊阅读:
A A A

1922年,凌叔华入燕京大学,二年级以笔名瑞唐发表处女作《女儿身世太凄凉》,载1924-1《晨报》副刊,次年她的短篇小说《酒后》在《现代评论》(1925-1)上发表,文中对女性心理细腻的描写,引起广泛关注,赞赏、评介频现报端,《酒后》成了她的成名之作。不久她的另一小说《绣枕》在同刊(1925-3)上发表,反响更盛,书评如潮,赞誉不断,从而奠定其文坛地位。鲁迅先生说她是“发祥于《现代评论》的作家”,小说 “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女性”,“高门巨族的精魂”。称赞她是有别于冰心、绿漪(苏雪林)“闺秀派”、又异于沅君、丁玲“新女性派”之外的“新闺秀派”。她和苏雪林、冰心、沅君、丁玲并称“民国五大才女”。

凌叔华著作除第一本《花之寺》由海新月书店(1928)出版外,第二部小说集《女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以及第三部《小哥儿俩》,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都是她生活在武汉大学时期出版的。1935,她自序说“书里的小人儿都是常在我心窝上的安琪儿,有两三个可以说是我追忆儿时的写意画”。

1929年,陈源(西滢)任武大文学院教授和院长,凌叔华随夫君来到武昌,居住于珞珈山一区十八栋,与法学院院长杨端六、袁昌英夫妇为邻。十余年(直到1938年西迁四川乐山,她转而主要作画)笔耕不辍, 她和中文系教授苏雪林、外文系教授袁昌英三位新时代知识女性志趣相投,竞相发表文字,结下了亲密友谊。二、三十年代是她们活跃于文坛的黄金时代,分别在《现代评论》、《新月》、《晨报副刊》、《燕大周刊》、《小说月报》、《北斗》、《文学杂志》、《武汉文艺》、《文学季刊》、《开明》、《国闻周刊》、《中国文艺》、《武汉日报》副刊、《现代文艺》、《文学月刊》以及武大《社会科学季刊》等连续发表大量散文、小说、研究、评论等,其中凌叔华发表的短文、小说有数十篇之多,三位女作家备受武大师生和学界关注,雅称“珞珈三女杰”。

1943年,陈源受命赴英国伦敦中英文化协会履职,凌叔华在乐山武大把主要精力专注于画作,为她后来在世界各地举行画展积极准备。1947年她带女儿赴英国与夫君团聚,定居伦敦,闲时将记叙自己往事的英文短篇小说集整理出版,书名《Ancient Melodies》(《古歌集》),Hogarth Press1953,发行后即成一部“令人陶醉”的作品,风行英伦,《泰唔士报》发专文评介,《英国读书协会》评定该书为年度最畅销读物,凌叔华女士因而驰名国际文坛。19603月由星洲世界书局出版她的散文集《爱山庐梦影》,因受读者欢迎遂成名著。

苏雪林对凌叔华的作品曾有一段精美如画的评说:“她的文字淡雅幽丽秀韵天成……是一股潜行地底的温泉,不使人听见潺湲之声,看见清冷之色,而所到之处,地面上草渐青,树渐绿,鸟语花香,春光流转,万象都皆为之昭苏。”诗人徐志摩则对凌叔华更有一番充满诗意的品评:那是“一种七弦琴的余韵,一种素兰在黄昏人静时微透的清芬”。

(稿件来源:武汉大学报第1198期 编辑:张海东)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