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首页 >> 校园文化 >> 校史钩沉 >> 正文

尘土踏尽晨光熹

——记武大校友陈文新与毛泽东的交往

发布时间:2011-05-20 00:25 来源: 作者: 陈舒楠(整理)阅读:
A A A

白云苍狗,转眼间历史尘烟散尽。而每天月落日升,金色的阳光打在行政楼上,“武汉大学”几个大字,雄浑依旧。翻阅厚厚的校史,里面提及这几个字,称作“毛陈体”。“毛”自然是毛泽东,这“陈”又是从何得来?

这个“陈”,是一名武大毕业生,是一位烈士的女儿,是一位土壤微生物及细菌分类学家,是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她三次与毛主席近距离接触,她留学苏联,她在土壤中经历没有硝烟的战争,她是陈文新。

陈文新院士是我国土壤微生物学的重量级人物之一,在她的手中掌握有全世界最大的根瘤菌资源库。根瘤菌是一种被称作天然氮肥的微生物,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可以部分替代化肥的作用。而陈文新的魅力不仅在于她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科学家,还在于她那具有传奇色彩的身世。

《恰同学少年》,一部电视剧再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湖南第一师范师生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情壮志,陈文新的父亲陈章甫,正是毛泽东当年的同窗挚友,也正是这些优秀学生中的一员。后来毛泽东在一师附小当主任,陈文新的父亲在这个小学执教,与毛泽东家是邻居。陈文新的母亲也姓毛,主席便称陈母为大姐,陈文新与姐姐们称毛泽东为舅舅,关系甚为亲密。那时候毛泽东从事革命宣传活动,常常出去一天都不能吃饭,回来后陈母为其做饭,连主席与杨开慧结婚都是陈母为之准备张罗的。

1930年,陈章甫在一次执行任务的途中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入狱。两个月之后,被国民党杀害。年仅36岁的他留下遗嘱:好好抚育三个女儿,继承父志。那时的陈文新只有3岁,母亲毛秉琴一人艰苦求生,全力背负起这个沉重的嘱托。陈文新家乡的习惯是女子不能下田种地,陈母一人抚育三个女儿,靠给人缝补、裁制衣服换来男劳动力帮家里种地,而陈文新自七八岁起便开始做辅助劳动力,剃光头打赤脚,被当成男孩养。

到了上学的年龄,陈文新因为家中经济拮据而不得不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维持学业。陈文新的姐姐只有15岁的时候,便冒充17岁考了小学教师资格开始教小学了,陈文新也跟着着姐姐上学了。但是姐姐带的班没有高小,她只得带着两个妹妹到长沙、浏阳等离家较近的学校求人收下。陈文新没有钱交学费,真正是“借读”,跟老师讲好,好心的老师也肯收留。但她自己觉得不好意思,在一个学校读书只读一个学期,不停转学,断断续续地把书念下来了。

1948年,在一所收留难民的国立学校念完了高中的陈文新,凭着“不要嫁妆,要读书”的信念,考上了武汉大学农业化学专业,来到了珞珈山下开始新的生活。在武大,她完全靠勤工俭学挣钱做生活费。念到第二个学期,516这天,武汉解放,对陈文新来说,这也就算是解放了,读书不要交钱,就和重新见天日一样。就这样,陈文新一直读上来了。

武汉解放后,陈文新一直留校学习,直到19514月才利用春假时间回家。在家时,母亲对她说,你代我写一封信给主席。陈文新心中十分高兴,回校后便代母亲写了一封信,同时自己也写了一封,放在一起寄给了毛泽东。信中内容简单,只是介绍自己在武大学农。这封信发出去以后,主席很快就回信了,这是陈文新原来没预想到的,也让她激动万分。

这封信首先被陈文新的同学拿到了,看到信封上写着“革命军事委员会毛寄”,知道这肯定是毛主席寄来的,觉得新奇又激动,便拆开看过了才给陈文新。毛泽东的回信内容很简单,他问候了陈母,还鼓励陈文新姊妹努力学习、工作,为人民国家的建设服务。

读罢信后,陈文新心情激动,而同样兴奋不已的还有武汉大学的师生们。当时就有人提议:陈文新收到毛主席的信,我们拿它做个校徽吧!最后,不只是校徽,就连校牌、周报的字体都取自她的这封信。而这几个字,也因为取自毛主席给陈文新的信件而被称为“毛陈体”,载入校史。然而,谁曾想,陈文新差点就没有能够留住这封十分珍贵的信件。毛泽东逝世以后,中央办公厅动员所有和毛泽东有信件来往的人,要把信收回。陈文新母亲与姐姐的那些信都被一一收去了,最多也只留下了照片。但陈文新却坚持把信留下了,没有上交。

19517月,就在收到主席那封回信的两个月后,陈文新从武汉来到了北京,并写信告知毛主席自己在华北农科所实习的情况。令她感到惊喜的是,一天下午,她得到了主席的邀请。在中南海,毛泽东握着陈文新的手,让她激动得简直不知说什么好。和蔼的主席把陈文新拉到沙发上坐着,问起了她的老家炭坡,说自己曾到过陈家两次,还讲起了很多过去的事情。说到陈文新已经牺牲的父亲时,毛主席赞叹说,陈父是个好同志,为了人民牺牲自己,这种精神是很值得大家学习的。

1952年,大学毕业后的陈文新成为了武汉大学农学院的党支部书记。两年之后,一个周末的下午,令陈文新没有想到的是,她第二次收到了主席的邀请,更没有想到的是和主席的这次谈话就如同冥冥中注定一般,与她将来的事业产生了某种巧合。

1954年,陈文新给毛主席写信,说自己来北京了,并告诉他自己打算留学苏联,过暑假后就要去苏联了。后来,毛泽东的私人医生王鹤滨拿着她的这封信做凭证,说毛主席要自己来带她到家中做客。于是,在毛泽东女儿的卧室里,陈文新又见到了毛主席。走进卧室,陈文新觉得十分惊奇,因为她没有想到卧室的陈设是那样的简单和朴素。这是湖南农民家的最简单的陈设,一个陈旧的双人床,颜色已经发黑,旁边是一个吃饭的方桌,颜色也是黑的。方桌旁边有4条板凳,两张湖南农村的靠背椅,木头做的。这是一副典型的湖南农民的家,陈文新怎么也没有想到毛主席家会是这样的陈设。

不一会,陈文新陪同毛泽东一家外出度周末。他们一行来到一处十分幽静的桃园,正值桃花盛开,落英缤纷。陈文新和王鹤滨两个人陪着毛泽东在桃园里散步,还在桃树下合了影。合影过后,毛泽东和陈文新坐下,开始谈她所学的专业——农学。然而没想到,本科毕业即将留苏的陈文新却在自己专业问题上出了错,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挨了主席的“尅”。

原来解放后中国向苏联学习,农业原理着重总结苏联的耕作经验“草田轮作”,就是又种草又种田。陈文新觉得这是进步经验,也很有道理,便跟主席讲了一番。没想到讲完后毛泽东却说,我们农民才几亩地,都拿去种草我们吃什么呀?还说,我们又没有什么畜牧业,这个草拿去干什么呢?被毛泽东一问,陈文新就懵了,也知道自己错了,因为这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这件事给陈文新很深刻的教训,一辈子难忘。她也发现,主席对农业、对土壤改良非常了解。谈到要提高土壤肥力的时候,毛泽东提到豆科植物根瘤菌,他说苜蓿这个牧草很好,它根上有瘤子,可以固氮。

这是陈文新非常重要的一课。这次谈话后不久,陈文新便前往苏联到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学习土壤微生物学。就在她留苏第3年里的一天,即1957117,访苏的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礼堂接见中国留学生。在那里,陈文新第3次见到了毛泽东。

在见面会上,毛泽东一走上台来,便举起水杯说了当时的形势:两个卫星上天,62个国家开会,这是东风压倒西风。后来,毛泽东还说了一段很有名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一句“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让陈文新思考良久。刚开始她也体会得不太深,后来才感受到青年这一段确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所以毛主席寄希望在青年人身上,希望青年们能好好地学习,好好地干一番事业。

1959年,回到祖国的陈文新在中国农业大学开始了教学工作。然而,原本打算有所作为的她却被卷入到了一次次政治运动当中。从苏联回国后,整整13年,陈文新的事业因历史原因而近乎空白。直到1973年,恢复工作的她选择了一项既艰辛耗时又偏僻生冷的研究——根瘤菌,这正是毛主席曾经与她谈论过的。47岁,对于陈文新来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本文素材主要来自中央电视台人物访谈节目《大家》)

(编辑:田业胜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