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首页 >> 校园文化 >> 珞珈副刊 >> 正文

【美在珞珈】湖光山色

——武汉大学自然风光掠影(一)

发布时间:2016-09-12 10:17 来源: 作者: 文妍阅读:
A A A

作者:文妍

“武昌城外的武汉大学区域,应该算得是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吧。宏敞的校舍在珞珈山上,全部是西式的白垩宫殿。山上有葱茏的林木,遍地有畅茂的花草,山下更有一个浩渺的东湖。湖水清深,山气凉爽……太平时分在这里读书,尤其是教书的人,是有福了。”这是郭沫若在《洪波曲》一书中对武汉大学校园的赞美。

烟波浩渺的东湖之畔,耸立着绿树葱茏的珞珈山。湖光山色之间,就是驰名中外的武汉大学校园。武汉大学不仅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依山环湖的格局、鸟语花香的环境、中西合璧的建筑、意蕴深厚的雕塑……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武汉大学校园都蕴含和呈现着非同寻常的风物之美。

历经百余年积淀、继承和弘扬,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灵交相辉映,融会成百年学府的代代流风。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在参观武汉大学新校舍后,发表演讲:“贵校贵舍,建筑之雄伟,学校环境之优美,兼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趣,不但是我国最优良之高等学府,亦可与世界各国最好之学府媲美。”1983年,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题诗赞曰:“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

珞珈为屏,东湖为镜,山上树木葱葱,湖面波光粼粼。天赐的青山碧水,构成了武汉大学校园优美的自然风光。当人们在这旖旎风光中流连忘返的时候,不禁深深叹服于开创者们博大的智慧、深远的眼光。在校园主干道旁,有一尊李四光骑毛驴的雕塑,定格了先贤为国立武汉大学选址的一段历史。

19287月,受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委任,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李四光担任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李四光与著名林学家叶雅各等骑着毛驴,带着干粮,从老武昌城一路赶到郊外,为国立武汉大学勘探新校址。作为著名地质学家,同时又具备深厚东方传统文化的李四光,对于山形地貌不仅有独到的眼光,还有近乎挑剔的要求。当行至东湖之滨罗家山一带时,他不禁被这里的湖光山色深深震撼。只见一碧万顷,一山端卧,山水相映,寥廓而静谧,仿佛上天遗落在这偏僻荒凉之地的一颗明珠。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也许正因为此,深谙传统文化之道的李四光认定,这块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风水宝地”,正是“最理想的大学之所”。珞珈山新校址的选定,既参照了国外著名大学校园的理想模式,也遵循了中国古代书院选址相地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中,“好风水”一定是有山有水的。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珞珈山,原名落驾山,相传战国时楚王御驾曾在此山落脚而得名。又名罗家山,源于唐代名将罗成于此山会见鄂国公尉迟恭的传说。《江夏县志》中记载此山还有逻迦山的别名。

“珞珈”之名出自闻一多手笔,武大一直流传着“闻一多巧改珞珈山”的佳话。闻一多留学美国归来后,1928年受聘为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他改山名为洋溢着灵动之气的“珞珈”,充分体现了他的诗人气质和高超智慧。

珞,石头坚硬之意;珈,是古代楚国贵族妇女的美丽首饰。坚石与美玉,寓意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的艰难,也寄托了对学校美好未来的期许。著名作家方方在《汉口的沧桑往事》末篇《依山傍水的大学》中写道,改山名为“珞珈山”,一是与原名谐音,二是取其字形华丽漂亮,三是以坚硬玉石象征新的大学。山名改定后,“珞珈”或“珞珈山”就常用来指代武汉大学。

校园内冈峦起伏,群山竞秀,有珞珈山、狮子山、火石山、笔架山、乌鱼岭、侧船山、半边山、团山、扁担山、廖家山、郭家山、陈家山等十几座山头。珞珈山挺立于校园中央,为群山之首,海拔约118米,东西长1280米。山上林木茂密,春日桃红樱白,夏到满目苍翠,秋来层林尽染,冬至腊梅傲雪,四时之景各异。并有十八栋、半山庐、珞珈山水塔等人文景观。登山远眺,可见东湖碧波万顷,远山隐隐,帆影点点。

珞珈山上风云际会,留下了众多名人的足迹,流传着周恩来、蒋介石等人的许多传说。这里也是历代武大师生休闲、聚谈乃至读书、思考最惬意的去处之一。山上的十八栋就像十八个故事盒,每一个都锁着一串故事。一草一木仿佛都沾染了灵性,就连那些看似不起眼、形状各异的石头,也都有各自丰富的内涵。乱石之间的十多个大坑,是抗战期间的战争掩体。著名企业家、武汉大学杰出校友陈东升1983年从武汉大学毕业时,意气风发地来到珞珈山顶,花了整整三天时间,在一块石头上刻下了一个大大的“始”字,寓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始”字,也成为激励年轻学子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生动教材。

与珞珈山南北对应的是狮子山,海拔约65米,宛如一头睡狮静卧校园北部,托起老图书馆、老斋舍等雄伟的早期主体建筑。其余几座小山头簇拥在它们周围,海拔在50米以下,诸峦起伏,相互呼应,错落有致。各种建筑因势就地,依山而建,构思精巧,群而不乱。道路蜿蜒,曲径通幽,亭榭参差,极其秀美。

东湖,位于武昌城东郊,水面辽阔,云蒸霞蔚,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东湖之美,美在自然;东湖之胜,胜在人文。19543月,朱德总司令游览武汉东湖后,曾满腔热情地赋诗:“东湖暂让西湖好,将来定比西湖强。”

东湖港汊交错,岸线曲折,南岸层峦叠翠,山环水抱,西南一隅即为珞珈山。珞珈山校址坐落在东湖西南岸三面环水的半岛上,武大校友何五元在《珞珈赋》中写道:“珞珈有山,雄峙东湖之南,遥踞大江之阴。东临碧水,磨山依稀弄影;西起洪岳,宝塔巍然可登;南极通衢,达中南之枢纽;北揽湖光,仰屈子之行吟。”生动地道出了武大在东湖风景区的重要地位。

著名作家、珞珈三女杰之一的苏雪林女士,一生怀念珞珈,她在台湾写的《忆珞珈》一文中,认为珞珈是武汉三镇风景最美之区,“屹立湖山佳处,背景是那么高旷清远,灯火光中,愈觉玲珑缥缈,看起来自然给人一种神仙楼阁之想了”。她尤其觉得,“珞珈风景诱惑人的当然是那个有名的东湖”,“水是澈底的清。朝霞夕晖,光彩变化,月夜则漪涟闪烁,银波万顷,有海洋的意味。有风的时候,一层层的波浪,好像刻削过的苍玉,又像是蓝色的水晶,刀斩斧截,全属刚性线条,但说是凝固的,却又起伏动荡不已。游泳时,浮拍波面,或潜身水底,各有妙趣,难以尽述”。

郭沫若《洪波曲》中也记载,他在珞珈山的住所,下山可到东湖游泳,上山就是珞珈山的山顶。在东湖的天然游泳池游泳,是自从珞珈校园建成后就有的雅趣,80余年来,它承载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很多社会名流和知名学者,如凌淑华、陈源、苏雪林、郁达夫、郭沫若、于立群、蒋介石、宋美龄等,都在武大临湖的几处游泳池游过泳。据传,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的张学良将军和赵四小姐曾在武大游泳池游泳,从此,上体育课时,男女生就可以同时游泳了。

后来,学校在凌波门外的游泳池修建了栈桥,体育老师带领学生到此教习游泳,这里也成为市民夏天消暑的好去处,免费的武大游泳池深受江城人青睐。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里人气最旺,一入夏,就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到武大游泳池,游泳池内外人头攒动,湖面黑压压一片。这里更是武大师生最喜欢的去处之一,到凌波门外沿湖滨漫步,静赏湖光山色;入夜在东湖栈桥上赏月,都别有一番情致。

“再见,凌波微步。”出于安全考虑,武汉市有关部门于2012年拆除了东湖凌波门栈桥,引发了无数人的伤感与回忆。栈桥和游泳场所都是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承载着武大人的文化记忆,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是影视、摄影等艺术创作的外景基地。如今,大家只得望“桥”兴叹了。(东湖凌波门栈桥2015年修复——新闻网编者注)

四校合并后,原本毗邻的四个校区,在抹掉了“一墙、一路、一桥”的边界之后,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共享湖光山色。湖畔、山下,日日可见身背书包的学子,时或遇见手持书卷的先生,或酣然浅语,或怀策吟哦。山与水滋养了武大人的科学思维、人文情怀和浪漫气质,陶冶了武大人善于创造、敢于创新、乐于创业的独特品格。

正如武大校友、知名学者易中天所说,大学的氛围是最重要的:“大学生不是培养出来的,是熏陶出来的,为什么要上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武汉大学?因为百年老校是多少代学人养出来的,就像我们珞珈山上、东湖之滨,钟灵毓秀,地灵人杰,风景好,风水好,风气好,这么好的风,熏也熏出个人才来!”

(摘自《流风甚美》,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1  本网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