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光明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6-07-11 17:43 来源: 阅读:
A A A

201672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研讨会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尹汉宁、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研究员、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喻立平、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藏大学、宁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20多所高校和多家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70多人与会。与会学者将学习讲话与学术研讨相结合,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并以“不忘初心”为主线、红线,围绕以下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对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重大意义的理解

学者们充分肯定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对加强党的建设的里程碑意义,以及对研究党的历史,研究党的建设的指导意义。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是对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最新总结,“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八个方面也将成为党领导改革发展事业的行动纲领。

尹汉宁认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实践观,体现了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体现了对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足够的底气和自信,体现了崇高使命与担当。王炳林教授认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八个方面逻辑结构非常严密,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新的理论升华,是我们今后继续前进的根本遵循。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斌教授认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忘初心”意味着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的奋斗目标,“不忘初心”的目的在于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继续前进。如果说“不忘初心”说明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那么“继续前进”就是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齐卫平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八条要求,融历史经验和现实指向于一体,融民族前途和责任担当于一体,把坚守共产党人的本真作为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一种追求,向人民展示了自身的价值。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文亮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特点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个是高屋建瓴,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讲得非常全面、非常深刻。另一个是接地气,讲出了全党甚至全国人民所希望听到的声音。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晓林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可以说是我们党形象建设的一个行动纲领。

与会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突出强调了从总体性、连续性的角度考察我们党的历史。通过三个“伟大飞跃”和三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概括了党从成立至今为民族的复兴和人类的发展所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

王炳林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具有深厚的历史感。,讲话中两次提到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同时提到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党的历史,有助于把握历史规律。总书记也讲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的历史和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讲话体现了对历史经验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这样的历史思维,能够增强自信心和使命感。南开大学林绪武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把总结历史、关注现实、总结未来紧密地结合起来。他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进行统计发现,“历史”一词共出现了40次,是出现频率比较多的词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我们党95年来三个“伟大历史贡献”有一个新的总结,把我们对党的历史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终结论作出了有力回应。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长义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球视野总结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和伟大贡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与担当。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斌雄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中华民族、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所具有的宏观历史贡献和历史价值,以及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过程中所必须继续坚持的社会历史价值追求及其实现路径、政治要求和政治逻辑。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有着准确地判断、清醒地认识。关于我们党的进京赶考依然没有结束的论述对全党的告诫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而“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意识。齐卫平教授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会到越是接近胜利的时刻,越要保持忧患意识。他认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这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它体现了一种直面现实的责任担当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勇于担当的精神,就是基于很鲜明的、很沉重的忧党之心。我们应该直面现实,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可以看出中央领导人的问题意识。

二、关于如何理解“不忘初心”的“初心”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党的建设历程与光辉成就,总结了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分析了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发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时代强音。

骆郁廷教授认为,“不忘初心”就是不忘我们党刚创建时的纲领、宗旨。建设好党,就必须要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八个方面。喻立平认为,“不忘初心”从内涵讲说明我们党立党之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选择的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我们95年的奋斗,现在回过头看还是正确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俊萍教授认为,“初心”应该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个“公”,在党章的第一段讲得很清楚,就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是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美东教授认为,“不忘初心”是强调我们革命、建设、改革的出发点,我们的目标强调的是我们今天所做事业的源头在哪里。湖南省社科院院长刘建武教授认为,“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树荫教授认为,“初心”集中起来讲就是两条:一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明,“初心”是正确的,“初心”是成功的,“初心”是可以实现的。中国人民大学何虎生教授认为,“不忘初心”就是要保持共产党人开天辟地的勇气,就是要有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就是要牢记立党为公的宗旨不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俭教授认为,所谓“初心”,是指做一件的初衷。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应当体现在党建立之初,体现在党执政以前所确立的党的宗旨和党的奋斗目标上,即这个党是为什么而生?为怎样的目标去奋斗?总书记的讲话实际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翔莲教授也认为,“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记“为何建党和为谁建党”,就是不忘历史赋予的担当与责任,就是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执政的目的。郭文亮教授认为,党的“一大”公布的第一个纲领,“二大”通过的第一部党章,就对我们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和描述,这应该是我们党最早、最好的“初心”。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智教授则认为,追问“初心”应追溯到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起点的“一大”,回归“一大”的文本,再读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第一个决议。但如果是回到一大,将“初心”只是对应于“一大”的某个具体论断而不看其发展,即无法解读出我们真正的初心是什么。因此,初心更重要的是精神,是在高远方向设定后的追求精神,是将积贫积弱的中国带向民族复兴的追求精神。

三、关于如何实现“初心”

丁俊萍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用八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来说明如何做到“初心”当中的两个永远保持——永远保持奋斗精神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主语和主体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自身怎么有资格、有能力不丧失执政地位,进而践行自己的初心和承诺,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七一”讲话从加强党的建设规律、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问、从严治党的基础、党的作风是反映党群关系的“晴雨表”,增强党的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等等方面作出了回答。李斌雄教授认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以先进模范为榜样,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历史价值追求。郭文亮教授认为,“不忘初心”要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还要靠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而且不是一般的执政党,是要长期执政,如果不把自身建设好,就不能把我们的国家治理好,把我们的社会治理好。这顺应了实践的诉求,也顺应了老百姓的希望和要求。李斌教授认为,要实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主要需要解决实现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有机统一,实现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的有机统一,要坚定“四个自信”,坚持理论创新。王树荫教授则认为,实现“初心”最重要的是理想信念的问题,要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相结合,坚持理论基础与阶级基础相结合,在实践中坚守政治红线和道德底线。湖北省社科院袁北星研究员认为,中国共产党95年辉煌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奋斗史。“人民至上”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价值立场,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才能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宋俭教授认为,“不忘初心”,重在实践。党的承诺很多我们今天已经实现了,有些主张,因为时代条件的变化,我们有了更高的要求。但也有一些主张的确还没有完全做到。当前,“不忘初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履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林绪武教授认为,“不忘初心”就是不能忘记我们党的历史,不要忘记我们党走过95年历史所经历过的苦难,所创造的辉煌,尤其是对人民所做的一些承诺。有很多承诺我们兑现了,但还有很多承诺需要我们继续前进。所以,我们要保持历史的清醒。程美东教授认为,“不忘初心”的落脚点是对于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而这些方法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不忘初心”的八个方面。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春梅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一个直面改革深水区的重大问题,“不忘初心、直面现实”的建设性的中国方案。她认为,落实这一方案要拉近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距离,培养好一批理想信念坚定且知行合一的基层党员、干部,解决好文化嵌入与文化保存的关系,增强社会活力实现和制度构建的整体性,以及更好地在基层治理中坚持人民立场,以发挥农民的创造性。

华中师范大学李良明教授还向与会专家学者推荐了1938年由上海新中国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红星》一书。而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李佑新教授则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后,强调了加强毛泽东研究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本色,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重大现实意义。

四、关于“四个自信”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与会学者关注到了明确将“文化自信”明确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提出的新表述。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在“不忘初心”中向世界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自信。表明中国共产党有信心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指导,迎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方向不断前进的自信。这样一种自信,不仅是面向全党,也是面向整个中国,面向全世界。这其中既有实现中国梦的自信,也有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的自信。

尹汉宁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地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是对国内外研究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一个积极回应,一个主动回应,这句话具有深意,这说明我们有底气、有信心。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化自信”中的“文化”包括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王炳林教授指出,总书记在“文化自信”方面特别强调了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我们怎么理解这“三个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关系,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乐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陈天柱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全面阐释为解决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为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正确的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根基。华中师范大学何祥林教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5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认为坚持文化自信关键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喻立平认为,我们的自信不是空穴来风,是有实际的依据,是建立在巨大的实践成功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建立在亿万中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龚先庆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论述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自信观,即自信与否并不能必然地与经济挂钩,自信一定内含着对历史和人民的敬畏,自信必然内含着兼容并蓄,同时自信重在传导。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跃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制度层面上做出的重要创造,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五、关于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指导思想,是我们党能够坚持执政、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经验。尹汉宁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的表述是新话新意,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立以后,就决定了我们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世界政党政治的历史,从世界政党的起源来看。王炳林教授认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的第一条讲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意义深远。理想信念的确立来自于对一种理论的认知,如果不认同这个理论,目标就是虚无缥缈的。坚定理想信念,最重要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骆郁廷教授认为,95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巨大成就,关键在于党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邓纯东研究员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历史性贡献,其根本性原因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00多年的中国近代史,党成立以来95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了我们党能够带领人民创造辉煌的伟业。从主观条件上来讲,很重要很关键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且要把这个科学理论运用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中,创造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不是一个僵化的教条,它需要我们党坚持优良传统,把这个科学理论和我们正在作的事情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推动这个科学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这也是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必须要承担的历史责任。高晓林教授认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放到“不忘初心”的第一位的认识,是吸取了国外的教训。程美东教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认为, “七一”讲话对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性,又做了一以贯之地强调。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上,不狭窄、不僵化,以更宽广的视阈看待马克思主义,以中华民族复兴的视角看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承发展。

对这次会议主题的确定和实际的把握,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会学者以学习讲话的形式,谈自己的认识,进行研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所讲的“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的态度。

http://theory.gmw.cn/2016-07/05/content_20844529.htm

(稿件来源:光明网2016年7月5日  本网编辑:严航)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