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为了中国的数字地球梦

发布时间:2013-04-29 15:26 来源:武汉大学报社 阅读:
A A A

记者:杨欣欣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地图。中国发现最早的地图,也是保存至今世界上最早的地图,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三幅帛地图,这是大约公元前168年以前的作品,距离今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几千年来,地图都是由手工绘制的。李德仁院士从事的专业就是画地图,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他坚信,中国人也能把手工画图变成计算机绘图,能够把地球变成数字装进电脑。他很早就萌生了这样的一个梦。为了实现这个中国的数字地球梦,他奋斗了60年。

数字地球,简单地说,就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把地球上的山山水水、房屋建筑、道路交通,所有这一切地球环境,以及人的活动等等,都以数字的形式来表示,放进电脑里,在网上流通。这样,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可以快速、完整、形象地了解地球宏观和微观的各种情况。

为了做一个数字地球,李德仁和他的团队用数字来表达地球上的一切事物,也就是绘制数字地图,然后把数字地图发布到网络上,最终就是要把整个地球都变成数字,放到网络上运行,让它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大众民生服务。

国际上,Google地图是最早的数字地球,大家都可以在网络上用它。但那是外国人做的,那里面的边界线、领土都是按照人家的观点来划的,这就是为什么李德仁立志要做一个中国的数字地图,因为我们要宣示中国的领土和海洋主权。

数字地球是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使全球能够联合起来,面对长期的各种挑战。国要有这样一个自己的数字地球,这就是李德仁60年来为之奋斗的一个梦。他带领团队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构建数字地球平台

李德仁为实现中国的数字地球梦做出的第一个贡献,是构建了中国的数字地球平台,使我国成为除美国之外第二个拥有数字地球平台的国家。

构建数字地球,首先需要有一个平台,来装地球上各种物体的数据,这样才能把现实的地球从手工绘图变成网上的地图。国外很早就有了这种软件平台,但是为了国家安全的需要,我们不能买外国的,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德仁响应国家号召,带领他的学生,现在已经是科学院院士的龚健雅等人,研究自主产权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也就是数字地球的支撑软件平台。打造这个平台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步,把手工地图变成电子地图。他们研制开发了GeoStar(吉奥之星)软件。这是一个国家专项,在国内这个领域还是一片空白的条件下,他们白手起家,从1992年开始,经过10年艰苦的努力,研制成功了这个自主创新的软件。李德仁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面向对象的新理论,这个软件也是中国最早的面向对象的地理信息系统,2001年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主席称赞,这个软件是“面向对象地理信息系统的World Leader(世界领袖)”。随后,这个软件得到大规模的应用,现在有1万多家用户,并形成了一系列专业应用系统,比如全国国土资源普查管理系统、全国15万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第二步,在网络上建立服务平台。随着网络的推进,为了实现不同数字地图软件在网络上的共享互操作,李德仁和他的团队继续研究像Google地图这样的软件,研发出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GeoGlobe,形成了开放式数字地球服务平台。在李德仁他们的建议下,利用这个GeoGlobe,国家测绘局推出了中国的数字地球平台“天地图”。

天地图有五大创新点:一是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二是实现了不同数字地图之间的共享与互操作。三是实现了网上的快速传输和多用户的服务。现在天地图有几亿用户,一天点击量就有几百万。四是经受住了黑客的攻击。五是宣誓了中国的主权。这是自Google以后,世界上第二个国家级的数字地球,在中国的天地图上,明确表达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包括钓鱼岛、黄岩岛,在Google的地图上,它们都不在中国的版图里,但是在天地图上,它们都在中国的版图里。这一点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天地图宣示了国家的领土和海洋主权,满足了国防、外交、社会经济等国家重大需求。

天地图于 20101021在北京开通试运行。22日,温家宝总理在武汉参观自主创新成果时,通过“天地图”观看了家乡天津北辰区的变化。很多人这时才知道,“天地图”是由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带领的团队提供的核心技术。

20115月,当时的副总理李克强观看了“天地图”演示后指出,“天地图”既是政府服务的公益性平台、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又是方便群众的服务平台、国家安全的保障平台,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方面,甚至是突破口。

 

提供高精度的数据

李德仁为实现中国的数字地球梦做出的第二个贡献,是研制出高精度、自动化的数据获取和处理系统,为数字地球平台提供了高精度的数据。

准备好了平台以后,要把地球上的数据装进这个平台,才能构建起数字地球。装进了数据,还要提高这些数据的精度,并且不断更新数据,数字地球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那么这些数据从哪里来呢?这就需要有数据获取和处理系统。为此,李德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误差处理的理论。在德国留学期间,李德仁主要研究怎样提高数据获取和处理的精度。他对大数据量中的误差进行了处理区分,提出了误差处理与区分的可靠性理论。德国洪堡基金评委Grafarend教授等认为,李德仁解决了一个测量学的百年难题。这篇论文还获得得了德国汉莎航空测量奖。这个理论解决了数据处理中的关键问题,成为精确快速处理遥感数据的基础,它可以使数字地球表现得更加精确。

二是3S集成的方法。1985年从德国学成回国后,李德仁致力于解决数据获取和处理中的问题。他主张发展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为此,他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3S集成,即: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目的是利用卫星网络和遥感技术,迅速获取地面信息,然后实现三维实景成像。在3S集成方面,李德仁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上个世纪90年代,他把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放到飞机上,用来辅助航空摄影测量,这样测量人员就不需要做野外控制了,基础数据的生产实现了快速自动化。这个成果1999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德仁还将卫星、惯导等设备与航空航天和地面传感器集成,这种天空地的一体化,大大减少了野外测量工作量,并且使应急测绘与数据处理的时间缩短了20-30倍。这个系统在中越边界测图、应急测绘、西部困难地区测图、海岛礁测量等重大工程中广泛应用,摄影总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

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多颗国产遥感卫星的地面处理系统,彻底摆脱了对国外软件的依赖,定位精度提高到十几米甚至几米。201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李德仁主持研发的3S集成的低空无人机遥感数据实时处理系统,能够在30 秒内自动检测与发现目标,为无人机实现在线侦察与即时打击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三是研制和发射卫星。李德仁积极倡导研制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以便为中国的数字地球提供丰富的数据源。由李德仁牵头,一批院士专家联名向中央领导写了建议书,这一建议被国家采纳,成为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

2006年,李德仁又向国务院领导提出发展我国的测绘卫星,也获得批准。这颗卫星已经于2011年上天,这就是“资源三号”。它的定位精度处于同类卫星国际先进水平,有些指标明显优于国际同类卫星,有效提升了我国遥感卫星的数据处理水平。李德仁和他的团队解决了这颗卫星的参数设计、质量控制、处理软件、在轨校正,并建立了大面积的卫星试验校正场,发展了中国卫星处理中心和地面处理接收站。

这是李德仁他们为数字地球采集数据所付出的努力。这颗测绘卫星运转一年,在我国采集了700多万平方公里的数据,在全球采集了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数据,数据处理的精度,与国际同类卫星比较是最好的。有关这方面的成果,李德仁的团队得到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四是建立街景影像。李德仁在世界上最早提出可量测街景影像的新概念,满足数据从二维到三维的发展。2007年他把这个概念介绍给Google,被Google采用。刚才介绍的卫星是在天上的,这个街景影像是在地面的。为此,李德仁带领团队研制出了地面可移动测量系统。现在已经在国内外销售了200多套,在全国建立了150个城市的街景影像,还做了汶川地震灾区17个城镇的三维灾情数据库。街景影像不仅数据量大,而且可以每年更新。这些数据都装到了中国的天地图里面,这样,数字地球就不仅能让人们宏观地感知地球,而且能以 5厘米 的精度微观地感知城市。还能帮助处理灾害。在国防上应用,则提高了移动作战的能力。

 

推动天地图的应用

李德仁为实现中国的数字地球梦做出的第三个贡献,是推动中国的数字地球平台“天地图”的应用。

天地图的访问量,到20141月份已经超过3亿人次,全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访问过。李德仁推动天地图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应用于国防建设。利用天地图,可以宣示国家主权,提高部队快速作战能力。李德仁和他的团队自主研发了我国卫星遥感应用成套装备,在部队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例如,通过数字化战场环境系统,可以宣示钓鱼岛和黄岩岛等的主权。他们完成的一项国防973项目,解决了卫星数据资源组织、通信保障和聚焦服务的理论,提出了作战应用中的保证,实现了分钟级的作战响应。利用他们研制的系统,从卫星数据获取到运行数据向各个目的单位分发,只需一分钟。无人机数据的处理,则只需30秒。

二是应用于经济建设。利用天地图,可以开展全国的国土资源调查和应用。他们做了西部测图,使我们全国范围都有了1:5万的数字地图,而且可以每年更新。他们的数据库系统,用来管理全国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的家底数据,并向全国提供共享服务。系统总共装了50TB的数据,这么大的数据量,全国只有李德仁、龚健雅他们的软件能够装下。中国有了这个系统,打破了国外软件一直以来的垄断。

三是应用于灾害防治。利用天地图,可以做地震、台风等灾害预报。他们做的国家灾害应急系统,为国家减灾委获取了空天地一体化的数据。汶川地震后,利用机载激光雷达、航空摄影获得了唐家山堰塞湖的地理数据,提供给温家宝总理,用于决策。采用3S集成的地面移动测量系统,获取地震灾区实景影像,为灾情评估和救援资源配置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由此建立了国际上首个震后可量测实景灾情信息影像库。

四是服务于大众民生。利用天地图,老百姓可以方便地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天地图的大众版本在网上提供服务,有几千万个兴趣点,与老百姓衣食住行有关的就有五千多万个。还建立了三百多个数字城市,例如数字泰州实现了泰州市政府、行业、企业和公众共享全市的数字城市数据和服务。它还支持武汉市、天津市、深圳市等智慧城市的建设,支持了很多省的公安安防系统,例如在平息新疆暴乱中发挥了威力。

五是服务于文化遗产保护。响应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要求,李德仁带领团队建立数字敦煌,让敦煌在数字中永生。目前已经采集了100多个重点石窟和洞窟的数据。这个工作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表扬,教科文组织的一位负责人说,世界上有两个人不能死,一个是瑞士的Armin  Gruen教授,一个是中国的李德仁教授,他们要是死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就没人做了。

“天地图”目前还只是数字中国的一部分,但只有有了天地图,才会有数字中国;只有有了数字中国,才可能有中国的数字地球。所以,虽然已过古稀之年,李德仁还在不断完善中国的数字地球,还在继续追求中国的数字地球之梦。

 

构建中国的数字地球,是很多中国人共同的梦。李德仁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并在其中发挥了引领和核心作用。他带领很多人一起来实现这个梦。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使这个一起追梦的队伍阵容越来越强大。

同时,李德仁长期活跃在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舞台,是该学会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的数字地球梦,并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认可。2012年的全球地理空间信息大会,将地球空间信息领域基础研究与能力“World Leadership”(全球领袖)奖,授予武汉大学。李德仁代表学校从印度第11任总统手中接过奖杯。目前全球仅美国伯克利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和武汉大学获此殊荣。

60年如一日,李德仁追求着中国的数字地球梦。现在,他正带领团队,迈向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的新征程。

(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