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论坛

首页 >> 珞珈论坛 >> 正文

任心廉:求是的武汉大学

发布时间:2013-05-22 11:30 来源: 作者: 任心廉阅读:
A A A

19882月,我受命到武汉大学工作,与武汉大学结下不解之缘。当时,上级领导对我说:“武汉大学是一所很有成就、思想十分活跃的重点大学,到任后不要急于处理一般事务,先走访100名以上的教师和老同志,组织一些学生座谈会,听听师生员工的诉求和建议,对你的工作或许会有启迪。”下车伊始,我没有评头论足,花了半年的时间走访座谈,听取了多方面的建议,其中不乏学校的传统和精神,为我在学校开展工作平添了营养和信心。

说实话,到任之前,对武汉大学我还是有所了解,但知之不多。在湖北省委科教部(现省委高校工委)工作期间,我看过武汉大学的相关资料,听过武汉大学的工作汇报,到武汉大学考察过。那时只觉得武汉大学是湖北省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是一所重量级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校中有显赫的地位。真正地比较深刻地了解武汉大学,是我在武汉大学工作期间。

记得有这么一件事情。199511月,武汉大学在接受国家“211工程”预审期间,预审专家组专家、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任彦申教授参观武汉大学校园,他站在老图书馆顶边看边发出感慨:“武汉大学的美丽名不虚传,这里人杰地灵,卧虎藏龙,使人有进入仙山琼阁之感。”武汉大学依珞珈之山,傍东湖之水,秀丽风光,蜚声中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同志曾赞叹武汉大学:“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流风”寓意深刻,既含有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和自然风光,也含有革命传统和治校治学精神。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代名词。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珞珈山没有中国五岳高,东湖水没有世上四洋深,但珞珈山上有“仙”,东湖水有“龙”。“仙”就是武汉大学的教职员工,“龙”就是武汉大学的莘莘学子。正是一代代“仙圣”、一批批“蛟龙”,造就了武大精神,铸造了武汉大学的辉煌。

“武大精神”,见仁见智。我认为允许多元化的文化思想碰撞,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是武汉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武大精神”的核心价值。简言之,“武大精神”就是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一种工作条件,没有学术自由就没有学术创新。有一位学者曾经指出:“学术自由之存在,不是为了大学教师的利益,而是为了他服务的社会福祉,最终则是为了人类的福祉。”这句话道出了学术自由的真谛。学术自由是武汉大学的传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学是依托现有人才,造就未来人才的地方。知识分子最讲尊严,他们的人格需要尊重,他们的成就需要肯定,他们的生活需要关怀。武汉大学出台了许多导向政策,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条件,其中最基本最重大的措施就是创造性地落实党和国家的知识分子政策,政策的亮点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键是要尊重学术民主自由。这既是政策的出发点,也是政策的归宿。

第二,兼容并蓄的气度。社会上不少人称武汉大学为“武老大”。这里姑且不分析其贬义。从褒义而言,说明武汉大学大气,有实力。这里所谓的大气,是指武汉大学的学术视野开阔,学术氛围民主,学术气度宽宏,学术胸怀博大。在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武汉大学提倡探索,尊重探索,鼓励探索,既支持、褒奖成功的探索,也容忍、善待失败的探索。在武汉大学,任何学术观点都有存在的空间,没有不适当的组织干预,没有不恰当的制度卡压。这是武汉大学长期以来形成的校风、学风的体现。

第三,保护个性。真理有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保护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保护新生事物,保护创新,是发扬学术自由的一个重要体现。纵观科技史上一些重大创新,往往都是少数人所为,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哥白尼的新宇宙观,伽利略为哥白尼“地动说”提供证据,在当时都被斥为邪说,受到残酷迫害。武汉大学的学者具有独特的个性,他们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敢为人先,质疑定论,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在学术领域,武汉大学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保护个性发展,不媚俗,不追风,不趋同,不随波逐流,各种不同学术思想在武汉大学相映成辉。从而使珞珈山这片沃土,充满着理想、争鸣、正气、灵感和青春活力。

我相信,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师生员工一定能传承“武大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同时实现“武大梦”,把武汉大学建成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知识创新的前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社会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这个目标一定能实现。(作者系原武汉大学党委书记)

(迎接校庆120周年系列征文•武大精神之我见)

编辑:田业胜

>>>“迎接校庆120周年”系列征文启事

http://news.whu.edu.cn/019/2011-12-21/12813.html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