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论坛

首页 >> 珞珈论坛 >> 正文

彭国亮:精神是一种普照的光

发布时间:2013-06-03 09:17 来源: 作者: 彭国亮阅读:
A A A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它集中地反映了大学的内在本质、价值准则和理想追求,构成大学文化的晶核。大学精神承载过去,烛照现在,指引未来。不同的大学因其历史传统、目标定位、发展境遇的差异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对于每一所大学而言,具有自身特质的大学精神是其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显著标识,更是这所大学软实力的核心所在,莘莘学子沐浴其中而被打上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因此,总结、凝练大学精神对每一所大学都至为重要。在提炼熔铸大学精神的过程中,既要深刻把握世界大学发展规律的脉动,又要深入探寻各自大学的独特历史渊源,找到自身大学精神得以形成的源头活水,还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观照推动大学发展的现实逻辑。

基于上述思考,我对“武大精神”的解读陈述如下,并以此为学校120周年志庆。

自强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武汉大学肇始于自强学堂,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意在为国家兴盛、民族图强奠定知识根基,培养优秀人才。120年来,武汉大学远承先贤遗绪,始终秉持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无论是选址珞珈开创时期的筚路蓝缕,还是西迁四川乐山时期的弦歌不绝、苦难辉煌,亦或是100周年校庆时把“自强”作为校训的重要内容,自强不息的传统一脉相承,一直未曾间断。可以说,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在大学精神中的彰显,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滋养下,武汉大学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追求真理的精神。西方哲人说:“吾爱吾师,吾犹爱真理”。哈佛大学校训即为“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耶鲁大学的校训是“光明和真理”。大学是追寻真理,探索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殿堂。正是在追求真理的征途中,大学在经受自身蝶变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武汉大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与真理同行,勇担社会责任。无论是李达老校长对“顶峰论”的批驳,对《实践论》、《矛盾论》的科学阐释,还是陶德麟教授对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真知卓见及其对解放思想的贡献,都很好地诠释了这所百年老校为国为民,服膺真理、追随真理的风骨。

自由包容的精神。蔡元培先生取法德国洪堡大学的文化精髓,在北大首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当时即赢得“中国没有一流大学,但有一流大学校长”的美誉。武大与北大在精神气质上有承传关系,这主要是因为武大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来自北大,如王世杰、王星拱、李四光、朱光潜等。这些重要人物有的曾主政武大,他们的高远境界、人格节操和精神气质氤氲化生了武大的自由包容精神。因此,无论是学术探究中的自由争鸣、学科发展中的协同和合,还是大学生辩论赛中的赛场论剑、舌卷烽烟;无论是四校合并后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还是学校建筑风物的依山就势、随物赋形,都揭示了理蕴于万象、殊途而同归的自由包容妙境。

创新通变的精神。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更是大学发展的源泉。一直以来,武汉大学始终坚持创新通变理念,正确研判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牢固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自觉推动学术创新、理论创新,并进而带动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无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学分制、主辅修制改革引教育创新潮流,还是“三创”教育观的提出及其成功实践;无论是北斗上天精准定位、神女当惊的高峡平湖,还是“顶天立地”的发展方略发高教界之先声及其有效推进,都是武大人善于审察时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敢为天下先的生动写照。

自强不息、追求真理、自由包容、创新通变四者之间相互涵摄,相互渗透,共同构成“武大精神”的整体图像。它像一种“普照的光”,照亮武大人前行之路。(作者系采购与招投标中心主任)

(迎接校庆120周年系列征文•武大精神之我见)

编辑:田业胜

>>>“迎接校庆120周年”系列征文启事

http://news.whu.edu.cn/019/2011-12-21/12813.html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