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余亮英、曾洪涛、余智涛)8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落幕。武汉大学15项作品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2项,同时获得优秀组织奖,总获奖数与浙江大学和山东大学并列全国第一。
此次参赛并获奖的101名本科生来分别自动力与机械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测绘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
一等奖作品《犀浴——基于多层相变蓄冷凝胶结构的医用疫苗储运装置》及成员
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是杨鸿飞、赵亮、马力、朱美美、王顺景、林艺琳、官炜等创作,动力与机械学院赵福云教授和赵鹏程老师指导的《犀浴——基于多层相变蓄冷凝胶结构的医用疫苗储运装置》。作品模仿犀牛在泥巴中“沐浴”实现降温的行为,以气凝胶-水凝胶薄膜为仿生基础,设计出保温效果和使用性能优良的多层相变蓄冷凝胶结构并应用于自创的锯齿形医用疫苗储运装置。
此外,蔡宇童、龙礼滢、易怡怡、王伟、董晓洋、李迪、卢佳佳等创作,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邵青副教授和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张海涛老师指导的《基于污泥陶粒的“三废”联合处理装置》,韩果汐、陈艳芳、阮心怡、李俊鹏、陈涛、刘路、周志强等创作,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王弘宇教授和赵鹏程老师指导的《基于厌氧氨氧化的老龄垃圾渗滤液生化物化协同处理装置》获得二等奖。
我校参赛代表合影
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委员会经过6个月积极备赛,先后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动员、初赛选拔、参赛培训和校内决赛。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教学摸索,竞赛教学团队优化竞赛模式、完善评审体系、创新培训模式,设计了一套适合武汉大学学生实际情况的竞赛教学培训体系,并将立德树人培养教育和竞赛紧密结合。自2020年以来,学校竞赛教学团队提出采用“双导师+企业导师”制指导,并邀请企业导师参与项目评审和培训工作,挖掘项目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参赛作品的实用性。
近年来,武汉大学累计推荐的5件“双导师+企业导师”制作品共获2项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和1项全国三等奖。2021年5月,我校节能减排竞赛教学团队邀请动力与机械学院顾昌教授、赵鹏程老师和张海涛老师进行为期2个月的竞赛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的培训模式对参赛项目进行全方位打磨,最终评选出的15项参赛作品,最终全部获得全国奖。
据悉,作为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本届竞赛以“节能减排、绿色能源”为主题,共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14所高校参赛,参赛作品5201件,参赛学生超3万人,创造了自2008年创办以来参赛学生数量、参赛作品数量、参赛高校数量三项数据的历史新高。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紧密围绕国家能源与环境政策,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直接领导和广大高校的积极协作下,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为能源与环境领域培养优秀接班人,助力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实现。
(供图:本科生院 编辑:相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