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首页 >> 校园文化 >> 缤纷校园 >> 正文

坚如高坝、润如善水,这个样板党支部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1-09-07 16:20 来源:水利水电学院 阅读:
A A A

通讯员:龚文德、唐嘉博

水力发电工程系研究生第七党支部成立于2013年,现有来自高坝结构课题组的36名同学。最近,他们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湖北省仅4个党支部入选。

强手如云,他们是如何达到全国样板党支部“教育有力、管理有力、监督有力、组织有力、宣传有力、凝聚有力、服务有力”的创建标准并脱颖而出的呢?

指导联系支部的学院党委副书记介绍,8年来,该支部牢固树立“像高坝一样坚定,像善水一样滋润”的支部发展理念,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支部党员坚定政治信仰,成功实施“双促双带”,产生了一批制度成果,突破了一批科研难题,培养了一批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卓越人才。2017年7月以来,该支部获评校先进党支部,支部及课题组成员获各类奖项近150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奖项13项,5位同学荣获国家奖学金。

高站位政治建设,强化价值引领

学生党支部的使命首先就是要讲政治,引导成员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何让政治学习变得津津有味?支部书记唐嘉博介绍,支部紧跟时代脉搏,密切结合课题组学科特色,深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治水精神、对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作出的重要批示等,创新理论交流小组和学习内容,每周交流学习心得,3年多组织各类理论学习100余次,让同学们乐此不疲。

同时,支部还创新了理论学习的形式,让党员同学有机会承担相应领学任务,还请导师讲示范课。通过导师讲党课、党课人人讲、“头雁训练营”、“鲲鹏研习营”等方式,党员骨干的思想得到了淬炼,一些平时不敢上台讲话的同学也很快适应了这种良好的政治学习氛围。

谈到见习实践活动,不少支部成员还记忆犹新,武汉革命红色教育户外行、大别山红色教育行、参观咸宁羊楼洞烈士陵园等户外主题党日活动,让同学们汲取了革命精神力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支部始终以高标准、严要求教育培养我们成为心怀国之大者、敢于肩负历史使命、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形成了我们高坝人独特的‘顶天立地’精神。”刚入职武汉大学辅导员的郭喆回忆自己在支部的学习生活如是说。

一组数字很好地诠释了支部成员的政治素养——3年多来,2位同学成为省一级的选调生,3位同学入职武汉大学辅导员,3人进入国内重点高校担任教师,20余人到水利及相关行业央企任职。另外,还有2人担任西部计划志愿者,投身西部奉献青春。唐嘉博协助驻村第一书记于大山深处带领村民集体脱贫,其事迹被《湖北日报》专题报道。

全方位制度创新,助推党建科学化

新时代的党支部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与新的挑战,如何推进党支部工作的科学化,一直是该支部着力解决的问题。

该支部经过讨论决定,创新理念和机制,开展制度创新,在标准化基础上提升工作的实效性,确保党建工作质量。他们发挥支部建在课题组的特点,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实施“双促双带”,完善系列制度,实行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监督、服务等全链条流程管理,以党建促德育,以党建促科研,以支部带全面,以党员带全体,党团学群共享发展。

党员发展实行积分考察制、预审制后,入党积极分子可以精确把握自己的入党进度,掌握了入党主动性。预备党员实行公开承诺制后,他们明白了转正期内努力的目标及转正时应兑现的事项。转正时实行党章理论学习考核制,让预备党员更加重视平时理论学习。日常理论学习实行考勤制,迟到和未到的党员不仅要补学,还要在下次学习会上完成相应的任务。党员年度总结实行评议制,公开评议直面问题,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也成为党内评先评优的依据。

在一年一度的文明实验室评比中,该支部总是能评上“十佳”,这要得益于一系列组织、管理、服务等方面制度的执行。以党支部牵头组织实施考勤签到打卡制、安全卫生责任制、年终量化考核办法、学术科研奖励机制、帮扶联系制等,明确了对支部和课题组成员的管理和服务事项,发挥了党员先锋作用,提升了支部活力、组织力。

双导师师生共建,点燃科研引擎

研究生的重要使命是提升科研能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党支部为纽带形成的师生学术共同体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激扬青春,共逐科技强国梦。”博士党员邹宇雄说:“支部依托高坝课题组集中管理、师生共建优势,引导我们塑造了正确人生观,培养我们始终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勇攀科学高峰!”

该支部实施双导师制,由课题组5位教授、副教授担任学术导师,同时还聘任了学术带头人周伟和校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担任思政导师。周伟导师曾给支部同学上了“做顶天立地的高坝人”党课,他说:“支部构建了‘思政+学术’共同体,激发了支部成员的创新创造热情和活力,提升科研攻关和工程实践能力。”

3年多来,这一共同体举办跨学科沙龙、“弘禹”论坛、博导论坛、研讨会等科研活动近百场,培育了让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土壤,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上建功立业,实现了高堆石坝设计、安全监测、集合体力学性能研究3方面的技术突破。

支部及课题组成员参与长江流域乌东德水电站、黄河流域古贤水利枢纽等25项大型水利工程设计与安全结构评价,完成科研课题的经费达2千余万;发表高水平论文近百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获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近30项,多项成果为国内首创。科研成果分别获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竞争力”也是支部奋斗的目标之一。3年多来,支部有9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出国交流,14人参与国际会议并作报告,为国际水利事业发展建言献策获赞誉。

多维度文化熏陶,融党建于文化中

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导向、陶冶、激励等作用,把党建与组织文化融合起来,这是该支部正在尝试的工作模式创新。

走进该支部所在的两个连成一片的约150平方米的实验室,四周文化墙上张贴着支部的口号、学生创作的书法作品、成员照片集锦、各类荣誉奖牌,一个个工作间整齐排列,清亮的绿色花草和五彩的花朵点缀其间,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庞映入眼帘,有的同学穿着印有支部徽标的T恤衫充满了自信。

谈起支部举办的特色文化活动,羽毛球赛、篮球赛、“水电七好声音”……同学们如数家珍,但最让大家难忘的是那次“高坝厨艺大赛”。“大家热火朝天相互比拼厨艺的情形历历在目”,获得“高坝厨神”称号的关少恒博士说:“做菜是一件可以提高我们专注力的事情,通过这次厨神大赛,提升了支部的凝聚力,增进了大家的感情。在科研之余为大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据介绍,该支部目前已形成理念口号、徽标、特色制度、自媒体平台、学术品牌、专项文体活动等文化系列,创建了科研交流、工程实践、社会实践、就业指导、文体活动5类文化平台,汇聚了“高坝”品牌故事。他们还探索“互联网+党建”新模式,创建了“小七的红色之旅”公众号,在党源等官方微信平台发文200多篇,阅读量达到8万次。这些精神、制度、行为、物质的多元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

“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支部研究生杨晓娟这样总结到她在支部的学习生活,“从导师悉心的传道授业解惑,到同门之间互帮互助、思想碰撞,从每周一晚例行的科研组会,到日常的钉钉打卡制度,从实验室篮球赛、羽毛球赛,到春秋游团建活动、红色经典读物诵读、杂志读书角,支部浓厚的科研氛围与同心协力的环境,让我十分热爱我们水电7支部这个大家庭!”

携手同行,还有更多精彩的“高坝”故事即将上演……

(编辑:付晓歌)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