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颂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按照国家主管部门关于“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安排,今年重点宣传常年扎根基层一线特别是边远艰苦地区的学者。
本期推出我校援疆援藏的教师代表——计算机学院教授邹华和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田智全。
一、邹华——信息技术助力喀喇昆仑乡村振兴和慢病防治
邹华,计算机学院教授、中组部第九批援疆干部。从2017年2月至2020年9月,受校党委组织部委派,挂职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致力于将信息管理、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领域的技术成果应用到新疆南疆的科技特派员扶贫工作中,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针对新疆南疆农村地区的科技服务人员不足问题,搭建了兵团科技特派员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南疆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升了整体的科技服务水平。
1.信息管理平台推动科技特派员精准服务
多年来,新疆当地组织技术力量在南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方面已经开展大量的科技服务工作。然而受限于客观条件,不同类型的科技服务项目缺乏统筹共享,资源未能有效整合。
对此,邹华联合武汉大学、塔里木大学及兵团科技局,通过研究现有科技特派员项目的管理模式、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挖掘多种科技服务形式的共性与区别,搭建了科技特派员管理信息平台。该平台能够实现项目总体目标管理、项目动态跟踪管理、经费管理及技术交流管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该平台的建设,不仅能加强和规范科技特派员的管理,完善制度建设,弥补安全漏洞,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有效展开,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科技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更能有效提炼地方科技需求,评估现有科技特派员项目的整个科技服务水平。2019年该平台在塔里木大学开始试点,受到塔里木大学科技管理部门的一致好评。2022年开始在全兵团推广使用。
2.无人机视频分析技术保障社会平安稳定
新疆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与境外大范围接壤,社会平安稳定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虽然视频监控率已大幅提升,但绝大多数监控摄像机距目标区域距离较远,需要借助机动灵活的无人机手段。但受复杂环境的影响,导致无人机采集到的视频通常出现目标对象分辨率低、亮度低、噪声大严重等问题,这些信息缺陷会导致视频目标识别率及对象跟踪效率低。
为进一步发挥无人机在实际复杂场景下的作用,邹华联合武汉大学、塔里木大学研发了无人机视频分析与处理平台。该平台包括非可控条件下视频增强与超分辨率重建、伪装条件下的视频目标识别与跟踪、视频内容的场景解析与文本生成等内容,实现了弱光环境下视频光照增强与细节恢复、远景条件下视频超分辨率重建、多姿态及遮挡情况下行人重识别、伪装条件下的步态识别及视频内容的场景解析及文本生成等功能。该平台在塔里木大学保卫部及多个团场部署,能够提升当前南疆无人机视频处理的智能化程度和响应速度,助力地方稳定发展。
3.人工智能助力慢病筛查诊断
因为新疆地区人口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当地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较高,而当前老龄化进程则进一步加剧了慢性病损害,增加了社会疾病经济负担。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新疆和兵团的医疗资源和医疗人才更是紧缺。
邹华联合武汉大学、塔里木大学及兵团一师医院等多家优势单位,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慢病精准筛查为目标,突破慢病“早期难发现,后期难治愈”的技术瓶颈,融合医学图像处理与远程医疗技术,研发了眼底影像慢病智能筛查平台;提出了彩色眼底图像增强模型,揭示多种降质因素的分布规律,提升临床眼底图像质量;构建眼底图像分割模型,探索解剖特征先验知识引导机制,实现眼底解剖结构及微小病灶精准分割;研发眼底图像多标签分类模型,挖掘医学领域知识与慢病类别的关联,实现多类别慢病可信诊断;集成开发眼底影像慢病智能筛查平台,结合远程医疗技术开展示范应用,提升慢病智能筛查与管理技术水平。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兵团一师医院,塔里木大学医学院部署。邹华带队到阿拉尔市托喀依乡、兵团一师十团、十一团,兵团十四师皮山农场等地为村民进行眼底筛查,服务1000多人次,初步诊断糖尿病、视网膜动静脉阻塞及青光眼100多例早期患者,有效实现了“慢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做好新疆工作事关大局,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全党都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新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口援疆工作力度,完善对口援疆工作机制,共同把新疆的工作做好。邹华在援疆期间,深刻认识援疆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援疆干部的职责使命,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为促进塔里木大学与国内一流高校的学术交流,邹华以塔河明珠论坛为契机,邀请了国内知名大学的专家做专题报告,促进与对口支援单位达成协议,积极推荐塔大优秀青年教师进修访学或挂职锻炼。为提升该校科学研究队伍水平,邹华积极整合疆内外科研力量,成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经费创历史新高。他加快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2017年,与其它学院联合申报并获批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硕士学位点。2019年申报并获批了园艺信息技术硕士学位点。2020年,申报并获批了电子信息工程硕士学位点。邹华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在2018年-2020年期间,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获得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奖项,创学院历史最好成绩。
二、田智全——分析化学保障雪域高原食药安全和教育发展
田智全,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中组部、教育部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从2013年开始,田智全三进西藏,前后挂职时间近10年,将青春年华奉献给雪域高原。他开发生物医学分析新方法,服务西藏边远地区医疗保健和食品安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助力西藏一流学科建设;开发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解决西藏实践教学难题。
1.生物医学分析方法服务医疗保健和食品安全
西藏地区医疗和检验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基层检验检测能力薄弱,亟需建立高灵敏高通量即时筛查技术,服务边远地区医疗保健和食品安全,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围绕生命分析化学新方法和新技术,田智全研制和开发了多种新型纳米生物医学成像试剂和检测新方法、新技术,包括近红外二区荧光-磁共振多模成像试剂、近红外二区荧光-计算机断层扫描多模成像试剂、基于智能手机的西藏主要粮油真菌毒素现场快速高灵敏检测新技术等近十种方法,综合利用多元手段实现精准检测。构建了核酸适配体功能化的近红外二区荧光各向异性探针、基于近红外荧光微球的免疫层析检测新技术、基于铕纳米球的荧光免疫层析试纸,实现了血样中细胞外囊泡PD-L1、三磷酸腺苷(ATP)、多巴胺的免分离、肿瘤标志物快速和高灵敏检测,大大缩短检测时间。特别是针对小麦中赭曲霉毒素A等粮油中真菌毒素检测,可用自制便携读卡器完成,仅需6分钟。为解决地广人稀的西藏边远地区医疗保健和食品安全检测急需问题奠定了基础。
2.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分析测试是获取科学数据的重要手段,在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受限于客观条件,西藏自治区缺少比较系统而全面的分析检测公共平台面向社会服务,各类科研仪器较为分散,贡献度不高,缺少专业化的队伍。
田智全积极推动并牵头组建了西藏大学综合分析测试中心。经过多年发展,中心现配备了ICP-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过4000万元,是西藏大学“生态学”一流学科(西藏自治区唯一)申请和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大型公共分析测试设备的共享使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一流学科建设。
3.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解决实践教学难题
受限于西藏高寒、低压、缺氧的环境,以及新能源材料相关实验成本高、条件苛刻,周期长等特点,相关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无法开展、严重制约了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
针对这一问题,田智全联合武汉大学张海波等团队成员开发了新能源材料制备及标准化检测虚拟仿真实验,依托专业软件、虚拟现实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将新能源材料制备和标准化检测涉及的高温危险性实验操作、难以实现的无水无氧环境、精密贵重的专业仪器设备的结构原理及操作过程真实地仿真呈现,将高成本、高危环境、高耗时的实验项目常规化,实验可由学生在计算机房、图书馆或寝室自主完成,无空间和时间限制,解决了西藏地区传统实验教学受限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不足而无法深入开展的难题。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高寒、低压、缺氧等极端环境造成高原脑水肿、高原心脏病等疾病频发,许多人都对青藏高原望而却步。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西藏考察,十分动情地对援藏干部们说:“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田智全敢担当、肯奋斗、倾情奉献,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种精神。他承担《仪器分析》、《分析化学》等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任务;担任硕士生和博士生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指导本科生获批西藏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推荐多名化学、环境科学和生物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到国内优秀大学读研;担任研究生支部书记,负责相关党务工作,并引导研究生思想及学术成长;承担多项国家和自治区科研任务;担任学院副院长、学校科研处副处长等多个岗位,将武汉大学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念引入西藏大学。
(学生编辑:陈巧燕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