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人物

首页 >> 珞珈人物 >> 正文

於可训: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

发布时间:2023-04-20 14:12 来源:文学院 阅读:
A A A

通讯员:丁娜

在武汉大学的珞珈山上,有几只小狐狸,不少前来武大“打卡”的游客以及本校的师生时常于山间寻觅它们的踪迹,总以为遇见是件幸事。同学们笑谈,如果万物皆有灵,那么被称呼为“珞珞”和“珈珈”的它们长年累月接受熏陶,一定是名副其实的“狐狸博士”。我们很幸运,可以在文史底蕴深厚的珞珈山上自由漫步,听於可训老师讲述关于狐狸的可爱故事,讲述在风起云涌的时代里知识分子如何为国家文化建设呕心沥血,讲述隐藏在具体的文学形象背后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讲述过去四十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新时期文学史。这些古灵精怪的狐狸同样幸运,因为在於可训创作的小说中“抛头露面”,而拥有了脱离肉身局限、“盛名”永世流传的可能。

从插队务农到一线工人,再到迈入大学校门直至成为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与文艺理论家,於可训的人生经历本身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

从少年起,於可训就热爱文学,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因而独得老师偏爱。高二起,教语文的刘老师每逢周六便给他“开小灶”,引导他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等书籍,谈及此,於可训感叹说:“严格来说,我后来从事文学理论研究、从事文学评论,与刘老师的启蒙有很大关系。”可是这样一个“学霸”,命运竟和他开了个玩笑。1966年,还有18天就正式考试的时候,19岁的於可训和他的同学们却被通知高考推迟,这一推就是十一年。十余年里,於可训先后在黄冈地区齿轮厂和武汉铁路局工作,条件艰苦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忱,空余时间坚持写诗,他说:“爱好文学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通病’。”直到1977年,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於可训等来了恢复高考的好消息,这个“好消息”不仅直接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更是一个时代和国家的拐点。

1978年3月23日,在樱花盛开的季节,而立之年的於可训满怀朝气地迈入了武汉大学的校门,正是这一天,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播送了他的诗作,他在诗里写道:“让祖国跨上钢铁的骏马,向着二零零零,冲冲冲。”他补充说,经历了动荡的十年,他们这一代人是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主力军,应当抱定一腔热血在时代浪潮中担起重任。

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於可训在武汉大学一待就是四十多年,这四十年里他完整地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的新生,全神贯注地观察着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一部《中国当代文学概论》,饱含他对中国历史及现状的深切把握;六卷本《改革开放40年小说百家档案》,全景式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小说艺术的发展脉络。他以多种姿态活跃在新文学这一领地,既是研究见证者、文学批评者,又是创作参与者和文学新人的培育者,可谓是“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

在2019年的荣休仪式上,於可训一如既往地满腔热血:“荣休,还肩负着一种责任,我们只是把自己的阵地从珞珈山的东山头转到了西山头,我们始终是这片林子忠实的守林人和护林人。”“在需要的时候,我还会上场。”

的确,他并没有停下脚步:“我要像齐白石晚年那样‘衰年变法’,退休后除了继续做一名学者,还要当一个作家。”“从前做文学批评总是‘教人家炒鸡蛋’,现在我得尝试搞创作,自己‘炒鸡蛋’。”于是便有了一部部精彩的作品,像记录鄂东南水泊乡野奇谈的小说集《乡野传奇集》,还有献给战斗在武汉抗疫一线勇士的诗歌《武汉,我爱》……这些作品或带着泥土的芬芳,或冒着时代的热气,凝聚了於可训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独特思考,展现出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本土意识。

生活中的於可训亦庄亦谐,常自称为“於老头”“老顽童”,他叮嘱学生,文学研究与创作首先得知人论世、深入生活,从而把脉文学、透析时代。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很多学生都已成为专业骨干,带着老师的治学精神与后浪的朝气投身到建设文化强国的事业当中。逢年过节,於可训收到天南地北的学生发来的问候,总是很开心:“看到学生们生活幸福,又干出一番成绩,能够为社会多做事,是我最感欣慰的事。”

於可训在小说《山上来了只小狐狸》的按语中写道:“……我想起了在发现狐狸的这条山道旁,曾经住过的我的一些老师,我不知道他们当年是否见过这山上的狐狸。我想,这山上当年如果有狐狸,一定见过他们,他们匆忙进出的身影,他们写书备课的灯光,他们扛米爬坡、拉煤上山,他们种菜养鸡、烧火做饭,辗转病榻、颐养天年,它们一定都见过的。就是狐狸们见过的这些人,教过我们,写过很多书留给后人,包括小说中那部有名的大字典。”

小狐狸一定看到了,看到於可训扎根珞珈山下40载,将中国文学所承载的精神财富传递给渴望新知的后浪青年;看到一代代学人“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坚守着中国文人一脉相承的品质与胸怀;看到百年新文学传统延续至今,即将在吾辈青年的接力下绽放出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璀璨光芒。

(编辑:付晓歌)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