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珞珈读书会】孙才雅:找自己

——读《暗店街》有感

发布时间:2022-03-25 16:41 来源: 阅读:
A A A

作者:孙才雅

初印象:水汽中的夜色朦胧

你翻开书页,成了一个失忆的人。你的坐标落于20世纪中期,截至此时已为一家私人侦探所工作了八年有余。今天,你刚刚作别侦探事务所所长于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曾给了你新的名字“居依·罗朗”。而今天,这位亦师亦友的老人带着他沉重的皮箱给侦探事务所和他的侦探生涯画上了句号……

这就是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小说《暗店街》的开头。

故事从一场大雨开始,雨幕映衬着主人公孤独的身影,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正如“暗店街”这三个字会引人联想到的一样,阅读它就仿佛置身夜色迷雾之中,面对影影幢幢的街道感到无所适从,神秘,幽深,引人遐想。这样的气氛不仅萦绕于这部作品,也同样见于作者的其他作品。莫迪亚诺正是用这样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又一个朦胧、梦幻又迷离的世界,将二战后欧洲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浓缩其中。

初识这本书得益于中国作家王小波的强烈安利。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了王小波的《万寿寺》,这本书同样讲述了主人公失忆的故事。从小说开头到结尾,《暗店街》这本书都时不时被提起,刷足了存在感。这让我不禁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奇书,能让王小波对它如此念念不忘,甚至受它启发写了一部长达10万字的小说呢?走进《暗店街》的世界,我大略探得了其中的奥妙。虽然两本书讲述的故事可以说千差万别,但核心主线是差不多的。相比王小波《万寿寺》中毒辣的湘西阳光,《暗店街》恰如硬币的另一半,为我们展现了迷蒙幽暗的巴黎街区。

探出口:迷宫串起的百态人生

与传统的侦探小说不同,这一次,我们侦查的对象不是血淋淋的案发现场,而是在时代动荡中遗失的记忆;我们要解决的不是他人的谜团,我们自己就是风暴中心。相比探索他人的秘密,也许找寻自己的身世更加可以牵动我们的心弦吧。

阅读这部作品,可以充分体验到做侦探的乐趣。主人公坐拥满满一书架的《社交人名录》和巴黎电话簿,信息渠道四通八达,侦查手段炉火纯青,给这一趟寻找自我之旅不少技能加持。文中,作者会原原本本地展示主人公收集到的报纸、通讯簿等信息,给读者自行寻找线索的自由。阅读过程宛如玩推理游戏,读者可以全情参与其中,探究指向真相的线索究竟藏身何处,可谓妙趣横生。《暗店街》就像一个迷宫,一旦翻开书的扉页,就已经踏入了迷宫入口,接下来的道路究竟通向出口,还是死胡同,就看诸君的选择了。随着线索的不断搜集,关联人物的不断解锁,读者对过去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也许“我”曾是某个贵族家庭的后裔,拥有豪华大游艇,住在精致小城堡;也许“我”是好莱坞演员的得力助手,纵情酒馆的社交能手,又或者是一个绝世女郎的丈夫。一切的谜团,都要等待阅读小说之后,得到解答。

在文中,作者没有遵循传统侦探小说的叙事方式,一以贯之地站在单一主人公视角叙事,而是在个别章节中,出其不意地出现旁观者视角的叙述片段,给人恍惚之感。读着读着,就宛如从一个梦境忽然跳入另一个梦境,原本依附在居依·罗朗身躯中苦苦追寻的读者,突然从另一个视角看到了自己,周遭的一切便更加虚幻模糊,如坠云雾之中。

除了巧妙的叙事方式,《暗店街》还展现了人生的迷宫。沿途读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没有听众的钢琴师,每夜拨通空号电话的胆小摄影师,为上过报纸担惊受怕的赛马骑师……曾经的人生中,好像“我”或多或少和这些人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在追寻的路上,“我”有幸路过了他们的人生。当聆听他们的人生故事,读者会感到自己坐在一个显微镜前,镜头下的切片里,是让人唏嘘的人生百态。或许没有人知道什么是更好的人生,每个人都置身于自己的迷宫之中,我们所见,皆是过往。人生的长河就在这样时间的迷宫中流淌而来,又流淌而去。这也许也是作者的人生之感吧。

“海滩人”:在“空幻”的世界真实地活着

《暗店街》大概是第一本让我思考记忆对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的作品。书中,“我”的恩人于特和“我”对待自己丢失的身世持不同态度。当于特把“我”的新身份证交到“我”的手中,他告诉“我”,亲爱的居依·罗朗,从现在起,不要再朝后看了,想想今天和未来吧。但“我”仍然执着地想要寻找自己的过去。这让我想到走失的孩子,他们可能会拥有新的家庭,可当他们得知自己还有另外的生身父母,仍然会本能地想要弄清楚自己曾经是谁。

没有过去的人,也许会有不完整的感觉。在图书馆跨年夜的阅读活动中,有人说,他们重视自己的过去,是为了借以了解自己。我不禁想起小学的作文本、童年装玻璃珠的糖果盒,这些看起来毫无用处甚至占空间的小玩意,一旦遗失,仍会让我不由自主生出一种缺憾感。它们是记忆的载体,没有它们,当年的我曾写过什么、想过什么也便无迹可寻。

知过去,以明己身。正是源于人们对过往孜孜不倦的追寻,才有了浩如烟海的典籍,这就是历史。我们从中认识民族与国家的过去,知晓世界与宇宙的起源。站在时代更迭的长河边,我们汲取先人的智慧;站在我们自己时间流上,我们看到过去的自己。《暗店街》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客观的视角,带读者像看电影一般看着过去的林林总总接连上演。假如是我们面对过去自己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又会作何感想呢?

小说中提到了一个典型的形象“海滩人”——古怪的人。所经之处只留下一团迅即消散的水汽。“我”和“于特”常常谈起这些丧失了踪迹的人。他们某一天从虚无中突然涌现,闪过几道光后又回到虚无中去。美貌女王、小白脸、花蝴蝶,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即使在生前,也不比永不会凝结的蒸汽更有质感。于特给“我”举过一个人的例子,他称此人为海滩人:一生中有四十年在海滩或游泳池边度过,亲切地和避暑者、有钱的闲人聊天。在数千张度假照片的一角或背景中,他身穿游泳衣出现在快活的人群中间,但谁也叫不出他的名字,谁也说不清他为何在那儿,也没有人注意到有一天他从照片上消失了。

“我”不敢对于特说,但“我”相信这个海滩人就是“我”。即使“我”向他承认这件事,他也不会感到惊奇。于特一再说,其实大家都是海滩人,引述他的原话:“沙子只把我们的脚印保留几秒钟。”

正如文中出现的其他人物,曾经的“我”是他们人生中的海滩人。而对“我”来说,他们也同样构成“我”人生的背景。

如今的世界,光纤越来越快地搭载着信息在屏幕与屏幕间穿梭,信息爆炸式增长,我们快速地接受,又快速地忘却。我们越来越频繁地与不同的人接触,又消失在不同的人的生活。留下来的,是记忆。或许我们可以说,回顾过往,只有记忆是真正属于我们的。哪怕脚印会被时间之汐抚平痕迹,但那些记忆塑造了我们,也证明了我们的存在。

“海滩人”的说法听起来或许让人感到虚无,人生似乎总是孤独的。然而,海滩人的孤独何尝不提示着心灵的自由——每一个人都只能够在人生中陪伴我们一段时间,漫漫长路中最忠实的伴侣是我们自己。

《暗店街》中频繁地出现各种各样的灯,在黑夜中,在每一个岔路口,为“我”送来一份温暖,照亮前行的方向。我愿将这盏灯称为“心灵之灯”,它橙黄的光芒,是想要证明自己存在过的热腾腾的生命力,是希望人生不虚此行的呐喊。尽管小说给人以虚无空幻的感觉,但主人公执着寻求过往的身影,也正显示了他渴望一个值得记忆的人生。正如我很喜欢的一句歌词中所唱:“毕竟我们只有一生这么长,要用力给人间留下些印象。”人生的“空幻”不是为了让我们沉湎过去的逝去,而是为了让我们知晓生命属于自己,未来尽在手中。

我是我人生的主人,而非过客。(选自图书馆“一期一书”阅读活动,作者系2019级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

(编辑:相茹)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