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迎校庆看变化】打响珞珈学术品牌

——提升科研国际影响力启示录

发布时间:2013-11-22 09:09 来源:武汉大学报 作者: 记者 肖珊阅读:
A A A

2013年,这个与校庆120周年关联的年份,是分外耀眼的一年——

《自然》子刊发表科研论文、把光谷“北斗”送进东南亚、便携式移动测量产品精度超谷歌……随着科研实力提升,武汉大学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在世界范围打响了珞珈学术品牌。

 

高端学者致力高科技输出

最近,两院院士李德仁主政的光谷北斗公司,一举拿下中泰北斗项目的全球招标,市场份额约值人民币30亿元,堪称湖北高科技产业国际化的标志性事件。

“这将是一次全新的模式”,李德仁强调,不同于一般的高科技产品或技术买卖,这次介入了对方的顶层设计。总靠消耗人力、原材料,浪费能源,污染环境,中国永远不可能赶上发达国家,“我们搞顶尖科研,为的就是不再卖劳力,而是走向高科技输出。”

数年积淀,时光在孜孜以求中飞逝!

珞珈山镌刻着一位位高端学者国际舞台挥斥方遒的剪影,记下了一项项重量级学术成果国际发声的瞬间——

节水灌溉专家茆智院士,2000年获“国际农业节水技术杰出成就奖”,该年度全球仅1人获奖;被评为当今全球最优秀的500名学术带头人之一。

凭借首创的一种低温水溶剂“秘方”,张俐娜院士获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获该奖项的首位中国人。

在国际上首次揭示“活化石”蝎子这一独特节肢动物的环境适应机制,李文鑫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舒红兵院士发现一种新的蛋白(MITA),标志着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被影响因子高达19.3的世界权威杂志Immunity发表。

邓子新院士首次发现“DNA上存在第六种元素——硫”,在DNA研究领域打开了一扇全新窗口,为DNA损伤甚至治疗癌症提供了理论基础。

20年致力于抗艾防艾,桂希恩教授获奖励艾滋病预防杰出人士的国际最高奖“贝利-马丁”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医疗英雄”。

 “我的精神支柱是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的责任感。”邓子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正是做贡献的时候,这种贡献,只有开始,没有终点。”这是科学家的大情怀。

这是一份共同的情怀。怀着这种情感,武大科学家一路开拓,一路奋进,留下了珞珈科研实力输出的笃笃足音。

 

海外合作产生集群效应

武大简帛学研究中心被海内外学界视为国际顶尖品牌,《简帛》集刊是中国出土文献研究领域的“国际顶尖期刊”。这与中心定位有关。

“研究项目和成果当然是立身之本。但在激烈的学术竞争中,还需精心打造在国内外有重要地位的学术品牌。”中心主任陈伟教授说。该中心三大窗口:网、刊,以及与芝加哥大学合办的“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无不恪守“原创性、规范化、国际化”原则。

无独有偶。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泰国定制研发的频发灾害预警系统,被纳入该国经济发展建设规划。近十年来,泰国公主诗琳通三次访问武大,并建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国际空间技术研究中心,向武大测绘全方位“借力”。

从零星项目到集群效应,珞珈学术品牌声名远播,离不开配套政策的激励鞭策。

高薪聘请优质外国科研专家。这些专家主要来自教育科技发达的国际和地区,他们参与和指导科研,帮助突破部分关键技术瓶颈,联合在国际刊物发表了一批高质量学术论文,拓宽了武大学人的国际视野。

寻找国际学术之伴。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牵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诞生“信息素养培训师培训班”,成为联合国信息软件推广培训中心;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与德国杜伊斯堡爱森大学东亚研究所、欧洲经济史学会合作,定期举行国际研讨会……目前,我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都确立了海外“精英合作伙伴”。

长线扶持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培育项目。“每项资助4万,培育周期为23年,以第一作者在SSCIA&HCI期刊发表论文1篇即可结项。”一石激起千层浪,仅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年就一举拿下26项。

海外学术周、“351”计划、海外前沿追踪计划……怀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之梦的武汉大学,正以大手笔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

肖永平教授受聘担任英文《国际私法》杂志唯一中国籍编委;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得主汪习根教授,作为唯一受邀中国专家参加联合国发展权高级别专家组大会;秦天宝教授被聘为巴黎十一大博士生指导教授……站上国际学术舞台的中青年学者群不断扩大。

我校主办的《经济评论》获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是湖北省人文社科类期刊唯一入选者;汉推基地研发的系列紧缺汉语教学产品,帮全世界的汉语学习者领略诗词平仄音韵之美……科研国际化的绿意氤氲成一片葱茏。

 

优秀学子走上高起点科研之路

前不久,一年级博士生陈起金获国际卫星导航年会优秀学生论文奖,获全额资助到会宣读论文,全球仅6名学生获此殊荣。陈起金的导师是刘经南院士和牛小骥教授,他坦言,这篇获奖论文“深受导师的启发和指导”。

导师的悉心指导犹如阳光,让有志向学的学子发生光合作用,从本科就走上高起点科研之路。

“当学生由那些有创造性的、努力探索的学者施教,得益的不仅是学生。当年轻一代认真或天真地发问时,学术本身也会因此而丰富,教学和科研巧妙地从对立走向了互动。”校长李晓红阐释“所有教授必须给本科生授课”这一规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成多年来一直在教学一线,宁可推掉公务,也绝不缺席本科生授课。由宁津生、李德仁等五院士联袂为大一新生讲授的《测绘学概论》,被誉为“史上最牛”基础课。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翁玥同学,参与撰写的论文在《Science》发表,除此之外,她发表的4篇论文还被SCI收录。她说:“学校的政策驱动,老师的热心,加上实验室的开放,让我们在本科阶段就爱上科研。”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者们,凭行业影响换回一份份国际交换生协议,使学子遍布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的著名研究机构。许多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当地工作,或创建小公司,让武大的名字在异国生根发芽。

“不要担心你的学生在全球范围内工作,这样武汉大学作为全球顶级学府的盛誉,就会传播到全世界了。”李德仁道出个中深意。

除了随时从课堂汲取教授的知识精华和科研心得,大量高水平外籍教授参与讲授专业课,则带来了国际化教学改革,新的教学理念和经验,以及令学子耳目一新的研究课题和方法。

“我们聘请外籍专家,不是为了借他的‘招牌’撑门脸,而是严格要求其参与教学科研,让武大课堂与国际名校同步。”国际交流部部长程雪猛介绍,受聘外籍专家中,90%以上来自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获得博士学位,具有副教授以上资历。

珞珈讲坛、创新学分制、珞珈学子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推荐免试研究生选拔及管理试行办法……好老师,好氛围,好制度,让学子沉浸科研的劲头十足。

博士生刘雯景被诺奖得主丁肇中选中,加盟其世界闻名的“阿尔法磁谱仪实验”项目。大三男生邓量子被时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一眼看中,选送到美国休斯顿大学跨级攻读博士学位。本科生邱驰凭一把剪刀,获“国际设计界奥斯卡”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这些有创意、有激情、有功底的科研“学霸”,正成长为珞珈科研生力军。

 

如果说,武大是一株拥有百廿树龄的参天榕树,那么,学术成果就是这棵榕树最粗壮的枝干之一,不仅日渐茁壮,还不断抽出新枝,长出新芽,引来凤凰,丰盈了整座珞珈山。

(“迎校庆看变化”系列报道之五)

(编辑:杨欣欣)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