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宣传部
文化育人是文明养成的必要途径,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着力点。武汉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制定并实施《武汉大学文化育人建设方案》,不断强化文化育人理念,创新文化育人形式,丰富文化育人内涵,着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文化的丰盈力量滋养师生。
把稳方向,价值引领贯穿文化育人全过程。一是强化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职仪式、荣休仪式等的教育性和仪式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师生从进校到毕业或荣休的全过程。从2017年起连续四年,学校怀着对学子的深爱与温情,倾力为毕业生打造一场盛大、庄重的毕业典礼,给每年万余名毕业生献上了一堂精彩的毕业课、人生课和爱国教育课,让武大毕业典礼成为高校毕业季中的爆款。2019年,学校首次举办入职仪式,40名新引进人才齐诵《师德铭》,感悟为学为师应有的使命担当。通过“宪法宣传周”“保密宣传月”“党风廉政建设月”“国企领导进校园”等宣教活动,不断强化师生的公民道德、遵纪守法等意识。二是紧扣时代主题,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我和我的祖国”等主题教育活动。用好抗疫这本鲜活的教材,成立弘扬抗疫精神宣讲团,举办“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教育和“我们在一起——武汉大学抗击疫情特展”“同舟•回珈”抗疫主题展演等活动,策划出版“珞珈战疫系列丛书”;三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围绕“三个为什么”等组织开展全覆盖理论宣讲活动,校党委书记韩进、校长窦贤康带头为全校师生讲专题党课;博士生宣讲团开展专题宣讲60余场,推出22部微宣讲视频,获评中宣部授予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青年讲师团开展网络云宣讲330余场。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引导师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构建体系,全力汇聚文化育人资源要素。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国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开设“弘毅学堂”国学班,加强通识课程“中华文明”板块的建设力度。发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文化研究中心建设作用,打造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楚剧基地。依托学校人文学科教育优势,组织“中华经典诵读”“书香校园”经典阅读等,连续举办37年的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邀请赛、举办35年的樱花笔会、连续举办8年的“同城双星龙舟赛”“释菜礼”等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进文化认同。持续推动高雅艺术和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引进青春版甬剧《筑梦》来校演出,打造民族歌剧《有爱才有家》并荣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二是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及其育人内涵,加强对校内红色文化遗存的保护开发,着力打造“珞珈山十八栋”周恩来故居等红色文化育人载体。通过举办新生演讲比赛、座谈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团日等系列活动,深化“四史”学习教育,增强师生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大任的文化自觉。三是传承和弘扬校训精神为核心的武大精神,发掘校本文化资源。以纪念建校125周年和西迁80周年为契机,策划组织开展“从珞珈山到乐山”系列活动,出版文集《乐山的回望》《犹记韶华在珞珈》、图集《记忆:一座城与一所大学》、诗集《从珞珈山到乐山》,联合推出人文纪录片《珞珈》精萃。话剧《西望乐山》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
打造品牌,着力提升文化育人工作实效。一是用精心打造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品牌,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连续32年举办“珞珈金秋艺术节”,连续15年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超市”“珞珈国际金秋艺术节”,连续9年举办“珞珈红色文化节”“学生社团国际交流营”,连续8年举办“读书节”等。打造一批学术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品质。推出“珞珈讲坛”“长江论坛”“交叉学科论坛”“通识教育大讲堂”“珞珈校友大讲堂”等高端讲座品牌。推出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研究生挂职锻炼,“博士镇长团计划”等实践文化品牌,凝练“珞珈诗派”“微爱珞珈”“让爱回珈”等特色鲜明的校友文化品牌。创建“大山里的魔法教育”“小亭志愿服务总队”等亮点纷呈的志愿文化品牌等。二是大力选树先进典型,强化“珞珈群星”榜样示范作用。推出“全国优秀教师”朱英国、陶德麟等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先进教师典型,自主拍摄电影《朱英国》,进一步弘扬《师德铭》,开展“师德标兵”“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我最喜爱的十佳教师”“杰出校长贡献奖”等典型选树活动,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近年来,学校涌现出“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六院士团队,“全国五好家庭”杨昌林家庭,“中国医师奖”唐其柱、王行环、李艳,“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刘光明,“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胡慧,“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余锂镭、郭琴等优秀典型。持续六年的“点赞身边好人”活动,讲述100余位身边好人的故事,传递校园微感动。三是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用网络文化建设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学校融媒体建设成效显著,2019年入选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目前运营的融媒体平台超过15个,粉丝总量超过600万,微博、微信等媒体影响力长期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19年参与全国大学生主题快闪“我和我的祖国”、“青春为祖国歌唱”网络拉歌活动等推出的产品登上央视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产生较大社会反响。
营造氛围,持续建设校园美化育人环境。一是加强校园综合整治,打造与一流大学匹配的校园环境。当代楼、振华楼、卓尔体育馆等现代化大楼投入使用,枫园食堂、湖滨食堂经过改造焕然一新,与早期建筑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实施“樱花管理新政”,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加强对古建筑群的修缮、保护和利用,理学院修缮工程入选“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倡导绿色文明,建设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深化博物馆育人工作,着力打造历史(校史馆、十八栋历史文化教育基地)、自然(动物标本馆、南极科考馆)和艺术(万林艺术博物馆、冯氏捐藏馆)三大“博物馆群落”。二是深化巩固“全国文明校园”创建成果。2020年学校顺利通过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的复检,同时助力武汉市全国文明城市复查,校地联手打造“湖山共美”时代梦想,目前由省市政府共同投资6.3亿元的东湖南路沿线(武汉大学段)整治工程已初见成效,文明创建工作实现共建共享、同频共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明网等主流媒体集中报道学校文明创建工作经验。三是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上线电子校园卡,采用福利直采、科研管理等系统,推进数据治理和流程再造,构建“综合事务服务中心网上办事大厅”,优化业务办理流程,以信息化助推教学、科研和管理现代化。
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同,健全文化育人工作格局,总结凝练百廿珞珈的文化精神与内在品格,充分发挥一流大学精神和文化的育人作用,彰显武大文化育人特色,推出高质量原创文化精品,形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各类文化协调发展、协同育人的生动局面。
(编辑:张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