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教与学革命】电子信息学院研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发布时间:2020-10-05 10:23 来源:电子信息学院 阅读:
A A A

编者按: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电子信息学院920日在举行“教与学革命”珞珈论坛电信学院分论坛首场活动。学院师生共聚一堂,围绕如何培养服务国家建设的核心力量和时代新人这一核心命题,着重从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与“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开放式培养体系、从知识传授到创新能力培养、如何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内生动力、泛在第二课堂与学术素养训练、从国际视野到国际胜任力培养的转变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文特摘录论坛嘉宾的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通讯员:李婷、柴婧婷

副校长周叶中:举办“教与学革命”论坛是基于新时代的新要求,旨在通过打造交流平台、营造教学文化,进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将武汉大学的教学文化深入师生的骨髓和血液,将基于思想的自觉转变为行动的自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武汉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中,电子信息学院积累了非常鲜明的优势和特色,形成了“一个中心、两大平台和三大品牌”的本科教育体系: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通过教学活动开展以及教学研究,推进建设课程教育和工程实践两大平台,最后形成国际课程与海外交流、大学生学科竞赛和学术科研活动三大品牌,这些工作和特色对于其他学院(系)的本科教学工作产生了示范作用和积极影响。

“教”和“学”是人才培养最根本的两大环节,必须从思想观念、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和工作举措上真正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激发出来,把老师们教书育人的能力提升起来。“教学”也是科学,教师必须深入进行“教与学”的研究,才能够把握和认识好教学规律。武汉大学具有重视本科教学的传统,构筑了以“五观”为核心内容的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思想体系,包括:“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观,“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育人观,“重基础、跨学科、鼓励创新与冒尖”的教学观,“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双重积极性”的动力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目的观。

举办“教与学革命”珞珈论坛是希望广大师生在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中要具备强大的“革命精神”,要勇于进行“教育革新”,要对过去不适应的理念、陈旧的知识、已经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变革。深化“教与学革命”应做到四点:一是导向清晰,要建立以育人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评价体系;二是政策明确,教师对大政方针了然于胸,提升教育思想认识,掌握教育学基本规律;三是组织得力,院系要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开展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四是机制有效,要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协调机制和协作机制,不断推进“教与学”的持续革命,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江昊教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探讨》:

电子信息技术是当前国家竞争的焦点,电子信息人才的培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国家未来发展水平。当前的教育资源与新技术发展存在差距,为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需求,推动开放式教育教学开展,学院目前已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推动多元化教学资源投入,使学校课堂资源与校外企业资源相结合,线上优质精品课程与线下翻转课堂进行优势互补,同时试点培养方案计划内与计划外相结合方式,以此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水平。

信息与通信工程系徐新教授《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为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的教学改革目标,在专业课“语音信号处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实践为主线开展基于项目式的学习模式,将课上精炼化的课堂讲授、研讨式教学与课后个性化突出、挑战性强的项目式学习机密结合,让学生体验从“学信号处理”到“做信号处理”的主动学习过程,聚焦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与学的角色变化”对学生能力培养有极大促进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同时从信号处理系列课程的国际国内发展状况和行业需求出发,提出了信号处理课程体系进阶性重构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

教学实验中心周立青老师《从外驱到内驱-贯穿式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团队几年来在贯穿式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一直积极探索,着力将实践能力培养系统贯穿到实验课程体系全过程。课程群建设中,采用将教赛融合和课赛融合方式,精心设计实验体系、规划教学内容、组建教师团队、配备实验助教、全方位全天候对学生进行实验辅导,更在疫情期间搭建了600多个“家庭实验室”,将实践教学从学生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的维度,提升到对学习方法、习惯、意识以及思维培养层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实验实践学习的内驱力,学生从“畏难”化为“义无反顾地奔赴下一场山海”。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邹炼教授《全球胜任力培养》:

电子信息领域作为中美贸易战、科技战博弈的最前沿,亟需国际化专业人才。电子信息学院近年来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为学生提供出国奖助学金,鼓励学生开展国际课程及国际项目交流,并在第三学期聘请优秀海外教授讲授高水平国际课程,这些均为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全球胜任力做出了有益探索。目前来看,全球胜任力是人才素质培养和教育使命的新维度,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需要,学院有必要进一步从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实习实践等多个培养环节中加强对其支撑,并通过政策措施引导学生、教师、管理人员观念转变,为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提供有力条件。这些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优秀电子信息人才进入相关企业后,必将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信息与通信工程系黄珺副教授《泛在第二课堂与学术素养训练》:

人工智能是当前科学研究与产业经济最前沿的热点与方向,因此人工智能的人才相比其它专业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即良好的学术素养,从而能够创造新知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疫情期间在线课堂的教学新现象形成泛在第二课堂,借此平台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兴趣,一定程度上达成学术素养养成的目的。学术素养的训练应尽早开展并贯穿在整个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将第二课堂、通识课与专业课形成联动,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以及各类实践中学生间的“传帮带”等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学术素养的训练与养成。

2018级学生代表罗志腾《多维度课堂视角下的大学学习》:

从传统课堂的不足之处入手,谈及疫情期间线上课堂带给同学们的新体验,建议学校学院建立真正意义的“智慧教室”,推动线下教学信息与线上教育资源的互联共享。理想大学课堂场景是“硬件设施智能化、学习平台系统化、学习模式多元化”,希望将线上线下教学方式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优秀的慕课课程与在线实验平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

(编辑:付晓歌)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