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别样毕业季】跨专业博士蜕变“论文达人”

发布时间:2020-06-17 09:07 来源:电子信息学院 阅读:
A A A

通讯员:郑国兴

人物名片:邓娟,仡佬族,中共党员,199311月生,贵州铜仁人,2011年考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绘工程专业;2015年进入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测绘工程专业攻读专业硕士学位;2017年,考博时她放弃自己学习了六年的测绘专业,转入电子信息学院物理电子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郑国兴教授。

毕业资格论文向来是众多工科博士生的魔咒。然而电子信息学院有这么一位博士生,毕业时2篇一作论文,分别发表在Nano LettersIF=12.27)和ACS NanoIF=13.903)上,1篇共同一作论文发表在Nature子刊Light : Science & ApplicationsIF=14)上。此外,她还发表了5篇二区SCI论文,另有2篇论文正在投稿中。不仅如此,她还申请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无数奖项。

没有人能想到这些令人羡慕的学术成绩,是由一位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普通三年制博士生取得的。她就是2020届电子信息学院物理电子学专业博士毕业生邓娟。

从自己擅长的测绘遥感领域转入一个对她来说完全陌生的微纳光学领域,意味着一切要从零开始。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邓娟从跨专业求学经历中得到启发,她将两个学科进行交叉融合,碰撞出新的灵感和思路,凭借着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凭借着对科研的热爱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微纳光学”这个崭新的领域开辟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微纳光学”属于基础研究范畴,然而在工科学院做基础研究并不容易。学院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大多是热门应用型课程,数理课程相对较少。为解决困难,邓娟“蹭”了不少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为了巩固基础知识,邓娟甚至和本科生一起学习“波动光学”等课程。

对于做基础研究,导师郑国兴也有自己的心得:和学物理出身的学者相比,工科背景的学者数理基础不足,理论创新能力略差,但也有优势,即熟悉行业和应用。因此,将物理概念的创新应用于工科的方法研究,将使光学工程这一传统工科领域重新焕发生机。邓娟的几篇高水平SCI论文,均是因为与应用紧密结合,才获得杂志编辑的认可和审稿人的青睐。

求学期间,邓娟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曾三次获得武汉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曾获国家奖学金一次、武汉大学学术创新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次、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三次、全国研究生数模竞赛二等奖两次。

毕业后,邓娟选择申请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项目,拟计划继续深入开展自己喜欢的微纳光学研究,然而却落选了。邓娟坦然面对,“在做基础研究的过程中,经历了太多次的失败就不会再畏惧任何失败。”就像论文投稿时,十几个不同单位的老师和学生大半年、甚至一年多的辛勤劳作,可能会被编辑“秒拒”,理由仅仅是“不会引起广泛的读者兴趣”。

下一步,邓娟表示打算去杭州发展,她相信那里一定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编辑:付晓歌、相茹)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