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青春告白祖国】吾辈自当肩扛重任

——武汉大学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回顾(一)

发布时间:2019-09-12 11:12 来源: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阅读:
A A A

文字:余亮、于晓雪、胡青山 供图:朱绯


编者按:研究生是武汉大学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为学校科研创新贡献了重要力量。参加社会实践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武汉大学把社会实践作为研究生培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精尖”人才。本期作者采访了4组来自不同学院、专注科研并取得优异成果的研究生。他们充分利用暑期时间,以社会实践方式诠释了“吾辈自当肩扛重任,以科研报效祖国”。

 

第一临床学院2017级博士袁凡恩:学以致用于此间

人物简介:袁凡恩,第一临床学院2017级外科学博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ancer Letters(一区,影响因子6.5)上发表论文。

2019年是袁凡恩博士求学生涯的最后一年,所以今年他选择到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实习实践,希望通过临床实践增加临床能力,回馈学校培养。

临床医学要求学生了解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从入学开始,袁凡恩就系统学习了解剖学、生理、生化、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并在各个相关科室进行了实习,顺利通过了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在临床治疗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作为一名临床实习医生,袁凡恩最先面临的困难就是转变思路,适应临床。实验室做实验比较多,而临床的工作节奏、方式和实验室工作非常不同,查房、手术、病人的日常管理几乎就是袁凡恩的全部日程。

每天上午8点,袁凡恩要跟随他的导师陈谦学教授和田道锋教授,学习脑出血、脑肿瘤等手术,对各类神经外科相关疾病病人进行日常管理。之后,他就要参与科室值班,跟随科室老师参与院内会诊。

    扎实的知识积累和学术积淀,培养了他面对突发疾病的精准判断和应急能力。实践中,他曾收治了一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患者情况危机,随时有生命危险。袁凡恩顶住压力,冷静地进行了相关对症处理,急查颅脑CTA发现了颅内动脉瘤,并汇报上级医师进行急诊行脑动脉瘤夹闭术,抓住了脑部突发疾病救治的黄金时间。经及时手术与后续治疗,患者得以康复,还向医生们赠送锦旗表示感谢。这让袁凡恩感受成为一名医生的职业荣誉感与成就感。

手握性命,他选择深入人群,到离疾病最近的地方,开启一场与死神的较量。学无止境,本科、硕士、博士,作为医生,他选择一生学习。他用实际行动追求成为更好的自己,回答了“我能为祖国做什么?”的价值命题。以实践磨砺沟通能力,以实践助推个人成长,以实践提升科研潜力,以实践实现爱国理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告白祖国】

袁凡恩:好好学习,因为只有扎实的知识积累,才能让人从容面对疾病的挑战;好好工作,因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深入临床才能真正提高自己。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深深爱着我的祖国,没有祖国的稳定繁荣,学习、工作一切都是泡沫,正是因为祖国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环境,我才能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身,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测绘学院2017级博士朱睿希:自测不息 笔绘明天

人物简介:朱睿希,测绘学院2017级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生,曾担任测绘学院研究生会博士分会主席,于17年和18年连续两年获得了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曾获得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武汉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在博士期间发表多篇SCI论文并参与多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工作。

2019年,朱睿希将科研实践的脚步迈向国外。今年7月,他从中国武汉来到了日本横滨,参与此次的IGARSS 2019国际会议,在针对自己的研究做口头报告的同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们进行深入的交流。

此次横滨之行于他而言,既是机遇,也是一场挑战。

机遇在于这是一场与国际学者进行互动交流的高水平学术论坛,在这里面向世界做口头报告,既是对过往努力的证明,也是对未来科研方向的一次拓展。挑战在于课题组要求必须在会议上作口头报告才能去参加国家会议,因此会议的投稿就得精益求精,从论文的创新点,实验设计再到短篇幅论文的写作,力求做到最好。跨国交流,前期手续较多,需要准备国际会议资助申请,签证申请,外汇兑换以及出国准备等各项工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足准备的朱睿希,也在横滨收获了许多。

在此之前,日常生活中的他,总是喜欢潜心科研,习惯了行动大于语言,对于学术交流,特别是跨国交流还不太熟悉。况且大部分日本人不懂英文或不太容易听懂英文,所以如何与他们有效地沟通成了最大问题。因此,朱睿希在会前多次反思、模拟、排练,在正式沟通中会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图片、手势和翻译软件等方式,较好的与参会学者进行了沟通,顺利完成口头报道工作,突破了自己的交流障碍,锻炼了自己的跨国沟通能力。

来到横滨,让他认识了更多优秀的人。IGARSS 2019国际会议上,他与一些原来只在文章里或ResearchGate上看到过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深度交流,见到“传说中”活跃在网站和文章里的“大牛”,结交了许多新朋友,甚至“他乡遇故知”,与一位多年不曾见面的师姐相聚横滨。

采访最后,谈及为什么跨越数千公里去参加学术会议。朱睿希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在实践中更好地挖掘所学知识的价值。”和平年代,一位普通的学生能做什么?他用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学习、实践、成长,做该做的事,做好能做的事。

朱睿希此行,用流利的展示、深刻的研究成果,代表武大、代表中国向世界展示年青一代应有的样貌。研究生是国之重器,是未来精英,作为知识分子就要能担大任,不辱使命,要敢于挑战,可以走出国门,也可以深入乡间。尽其所能,在时代洪流中书写精彩人生,在岁月变革中为国争光!

【告白祖国】

朱睿希:作为一名研究生,要对自己的研究存在一种信念感,踏实、认真、严谨地完成每一个过程,紧跟时代潮流,听从本心,坚守学术道德,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外不愧人,内不愧心。做出于个人、于社会、于国家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国家网络安全学院2017级博士王蓬勃:中国“智”造中国“芯”

人物简介:王蓬勃,国家网络安全学院网络空间安全专业2017级博士生,中共预备党员。2014年进入唐明教授团队从事芯片安全分析与设计的研究,先后参与多项国家科研项目、企业研发项目,发表网络安全学术论文三篇,包括IEEE TIFS(计算机类SCI/JCR一区期刊)一篇,并受邀在密码芯片会议Crypto-IC2018上进行报告;获得校级及以上荣誉五项,包括国家级荣誉(国家奖学金)一项、省市级荣誉(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项。

 

王蓬勃的实践故事要从一枚小小的芯片开始说起……

一枚芯片,晶体管直径以纳米计算,从设计到成型,需要多少步?王蓬勃回答,是实验室内突破的一步,和之前铺垫的无数步,是堆积如山的参考资料和不断更改设计模型,是难以想象的无数次失败和不断推翻的重头再来,日以继夜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在一点灵感的指引下终于实现质的突破。

71日至822日,王蓬勃参加武汉大学与企业联合的实验项目,负责密码模块的安全分析。在此之前,王蓬勃对于这方面知识接触的并不多,加上这种分析的难度比普通分析要高得多,所以在实践之前,他就主动查阅了大量资料,尝试更加深入地掌握原理。事实上,工作思路方面的预先准备,让他对项目的实际开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科研不能一蹴而就,更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需要持续且稳定的专注和顽强努力的不放弃。就像高性能安全检测方案的设计,在四个月就经历了四个版本的更替。第一个版本设计主要沿着已有的资料进行,但王蓬勃发现前人的实验环境过于理想,实际分析效果并不好,王蓬勃决定自主设计新的方案;第二版方案由于其他模块功耗影响过大导致实验结果和理论模型出入很大,经过修正,第三版通过了验证性实验环节,但扩展方案设计环节出了问题。

最后,王蓬勃通过逐步回退,将现有方案与前人资料相结合,直到第四版本才走通了验证性实验并完成了扩展方案的设计。但是这并没有结束,他还要在初步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完善实验结果,以期达到最好的成效。

王蓬勃说:“实践成果产出的过程中主要的体会就是变数很大,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解决起来很困难,但也很有意思。”回想起将第四版方案开展的最终结果,与第一组验证性数据的对比实验结果对比,发现该方案比已有的几种方案在耗时上低了数十倍,证明他们团队的努力得到突破性进展的那一瞬间,他说那是“一种很畅快的感觉,让人最开心。”

在王蓬勃眼里,科研从不是重复机械的枯坐,相反,科研是有趣的,科研不是一个人的独行,更重要的还是团队支持,独木难支,众志才能成城。就算失败,他也毫不畏惧,因为失败本身也会证明很多东西,哪怕行进至岔路口,但也能看到不同的风景。

以身许国,何事不愿为?以身报国,何事不可为?以身献国,何事不敢为?这是这些默默奋斗的青年“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互相支持、共同努力、薪火传递,才竖起“一腔热血图报国”的不朽的精神丰碑,激励自己,鼓舞他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撑起民族脊梁!

【告白祖国】

王蓬勃:2019年,正值新中国七十华诞,也是新时代祖国腾飞的关键时期,希望自己能更努力做出一些成绩,和祖国一起,见证中国“芯”,见证中国制造2025

 

武汉大学梁子湖科研实践项目杨磊、李洋:躬耕水泊  学以致用

人物简介:杨磊,生命科学学院2016级生态学博士生,20164月至20189月参加了全国各地区的水生植物多样性与群落资源普查,参与了2018年秋季至2019年梁子湖水质监测及沿岸带水生、湿生植物监测。

李洋,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生态学博士生,曾在2017年以及2018年暑假,对中国北方的水生植物进行多样性调查,并采集、压制植物标本。

 

杨磊,生命科学学院2016级生态学博士生

李洋,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生态学博士生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湖泊更是大地的眼睛,充满智慧、生机和灵气。如何了解湖泊,唯有亲身融入湖泊,来到自然中,亲自感受自然的美好和需求。2019年暑假,杨磊和李洋没有回家,而是选择来到梁子湖做科研实践,他们和这片美丽又充满挑战的湖泊就此结缘。

梁子湖,水路90里长港通江海,这是湖北的鱼米之乡。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冬冷夏热,雨量充沛,有明亮的阳光,有珍贵的矿产,有漫山遍野的水稻,有纵横交错的港道。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地方,四季分明,自然灾害多样,有寒潮暴雨,有高温大风,不时的极端天气更是为调研的开展增加了难度。2016年的一场洪水,就对整个梁子湖水生植被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杨磊和李洋对梁子湖的水质、沿岸带水生、湿生植物进行了监测。水体、底泥、水生动植物、沿湖消落带植被,几个月内的数次往返,杨磊和李洋对梁子湖从陌生到熟悉,对于梁子湖常见的水生植物分布、水质状况有了了解,对环境监测的主要流程也越发熟练。多次练习、反复请教的杨磊克服了精确测定水质指标的困难,外省的李洋也在不断地练习和交流中克服了方言沟通的语言障碍。

他们和同事们一起大湖调研,野外采样3天,室内检测2天,而大多数情况下,气候条件是不可控制的。极端天气对于监测的影响是致命的,极端天气的衍生品对监测人员的影响也是致命。一次大湖调研,天气不太好,风大雨大,风雨交加,李洋取湖泊底泥的时候,底泥抓取器抓手上的保险绳断了,整个器械掉入了三米深的湖底,幸亏他控制住内心的冲动,没有盲目搜寻抓取器,而是在和同伴讨论后,艰难的决定中途放弃此次调研。

但是一时的放弃是为了积蓄力量更好地前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论是高温还是严寒,哪怕刮风下雨,大家都风雨同舟、团结一致、保质保量完成了水质监测工作,为完成监测任务共同努力,这种团队协作的踏实与快乐,令他们震撼,更难以忘记。

经此一行,杨磊和李洋对于自然、对于湖泊、对于课本上的知识有了更实际的了解,对于许多水质监测的具体操作也越发熟练。杨磊说:“只有从书卷中走向田间,脚踏实地才能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勤恳奋进,方能成才。”

的确,书本上或是他人讲述终究只是转述,有些事物只有亲眼目睹、亲身经历,才会有不一样的体会。科研和爱国一样,从来都是具体的、实践的,砥砺奋斗,爱国初心不变,就要脚踏实地、实干兴邦。

【告白祖国】

杨磊:经历实践,才真正了解梁子湖夏季主要的沉水水生植物群落,以及其在梁子湖的空间分布。此行监测过水质,调查了常见的湖泊底栖动物,生物是如此有趣,如此多样,如此美好,而我也愿意从生物出发,努力思考自己能做什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李洋:水生植物以及水质的监测对后续梁子湖水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保护提供理论支持,为政府以及环保部门的环境治理工作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只是我将所学付诸实践的一点成绩。虽然可能于国家而言,所做的并不多,但是不断的努力,一点一滴地付出总能汇成涓涓细流,纵使微薄之力,也愿为中国梦之实现拼尽全力。

 

 

结语:当时针从凌晨转向深夜,为救命熬红的双眼终于可以稍作休息;从武汉到横滨,一个新声音出现在世界舞台;当一串串代码从屏幕上划过,最终运行顺利时,实验室内欢呼声、掌声不断;当狂风暴雨从梁子湖上掀起波澜,湖边那群顶风冒雨做着水质监测的人依然坚守……

他是袁凡恩,他是朱睿希,他是王蓬勃,他是杨磊,他是李洋……

他们姓名不同,专业不同,来自五湖四海,又将去往天南地北,但他们肩负着共同的历史使命,怀揣共同的爱国情怀,拥有相似的科研抱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投身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中,将满怀忠诚、一身所学倾注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热实践中。

向后看,无数前辈是我们的榜样;向前走,未来光芒万丈。我们要做的就是怀着一颗对祖国忠诚不改的心,肩抗重任,尽己所能,砥砺前行,筑梦新时代。 “无私无畏,忘我无我,利他利国”,就一定能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骄人成绩,因为这就是永远怀抱梦想、一腔热血的珞珈少年,这就是祖国培养的中国青年!

(编辑:陈丽霞)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