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丽霞 通讯员:王泉
10月14日,香港何梁何利基金图片巡回展走进武大,在万林艺术博物馆前广场展出。此前,基金高峰论坛于12日在汉举行。
活动由何梁何利奖评选委员会、湖北省科学技术厅主办,还将陆续在武汉地区高校巡展。展览集中展示了何梁何利基金创建、运作、评选的过程,学术交流、获奖科学家风采以及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亲切关怀的历史画卷,还特别设置湖北省获奖者展区,我校李德仁院士、鄂栋臣教授曾获此奖。
笔者详细了解了基金概况及我校获奖情况——
何梁何利基金概况:
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基于崇尚科学、振兴中华的热忱,各捐资1亿港元于1994年3月在香港注册成立的社会公益性慈善基金。基金的宗旨是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促进中国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
基金依香港普通法实行信任委托管理制度,设信托委员会。评选机构为评选委员会,由各相关领域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精深学术造诣、热心科技奖励事业的国内科技权威和国际著名学者组成。
奖励范围:
范围涵盖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广阔领域。基金奖励和资助的对象为符合下列条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有杰出贡献;热爱祖国,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有高尚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在国内科学技术研究院(所)、大专院校、企业以及信托委员会认为适当的其它机构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技术工作已满5年。
奖项设置:
基金设有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三个奖项,每年评奖一次。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既授予长期致力于推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贡献卓著,历史上取得国际高水平学术成就者;也授予在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科技突破,攀登当今科技高峰,领先世界先进水平者和推进技术创新,建立强大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实现我国民族产业居于当今世界前列者。
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授予在特定学科领域取得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者,按学科领域分设数学力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天文学奖、气象学奖、地球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农学奖、医学药学奖、古生物学考古学奖,和机械电力、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冶金材料、化学工程、资源环保、工程建设技术奖等17个奖项。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授予具有高水平科技成就而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建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和著名品牌,创造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杰出贡献者。分设产业创新奖、区域创新奖和青年创新奖。
每年颁的发奖金总额,由基金信托委员会根据基金资本运作情况确定,但最多不超过1500万港元。其中,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不超过5人,每人奖金100万港元;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至多不超过65人,每人奖金20万港元。
我校获奖情况:
我校李德仁院士、鄂栋臣教授分别于1999年、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之地球科学奖。当时基金评选委员会这样介绍两位学者: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学院通讯院士,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荣誉会员,国际著名地球空间信息专家。在地球空间信息学的理论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为我国成为世界本领域三强之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德仁(资料图)
80年代,主要从事测量误差理论与处理方法研究。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称为“李德仁方法”。提出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该成果获1988年联邦德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汉莎航空测量奖”。
90年代以来,提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21世纪,提出广义和狭义空间信息网格的概念与理论。领导研制了吉奥之星GIS系列产品、方略视讯系列产品和立得3S移动测量系统等高科技产品。
进入21世纪,李德仁提出广义和狭义空间信息网格的概念与理论、地球空间信息聚焦服务理论与方法、可量测实景影像与可量测虚拟现实等理论,并积极推动地球空间信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鄂栋臣: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教授,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是南北极测绘科学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曾任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南北极科学考察学会理事长,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工作组中国常设代表。
鄂栋臣(资料图)
主要从事极地测绘遥感信息学研究,主持多项国家极地测绘重点项目,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从1984年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开始,曾7次远征南极,4次赴北极考察,两次荣立国家南极考察二等功。曾命名了350多条中国南极地名,填补了南极无中国地名的历史空白。
(摄影:陈丽霞 编辑: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