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严航 学生记者黄佳慧)大地回暖,珞珈山上春意正浓。3月27日,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文馆召开,近四百位代表齐聚一堂,共谋学校改革发展大计。
校党委书记韩进、校长李晓红等全体在校的校领导出席会议,开幕式和闭幕式分别由校党委副书记黄泰岩、常务副校长冯友梅主持。
李晓红做学校工作报告,回顾2014年学校工作,提出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思考,部署“十三五”发展及2015年重点工作。
李晓红指出,2014年,学校核心指标持续上扬,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球参与不断加深。成绩背后,是全校师生员工的艰辛付出和共同努力:抓综合改革,有效激发了办学活力;抓内涵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办学质量;抓办学保障,显著改善了办学环境;抓思想建设,有效凝聚了发展合力。
新常态下如何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李晓红指出,学校发展的思维方式要建立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战略重点要放在提质增效上,关键要素是促进高端人才群体性成长,必然选择是加快国际化进程,基本支撑是不断提升战略管理水平。
关于今后工作,李晓红强调,2015年是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开局之年。要继续推进综合改革,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治理结构;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始终坚持内涵发展,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深入推进国际化进程,大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办学保障。
“新常态孕育新机遇,新机遇带来新发展。”李晓红激励全校师生员工,“让我们以更加昂扬的心志、更加进取的精神、更加果敢的气魄,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中迎难而上,不断超越!”
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应惟伟作财务工作报告,介绍了2014年财务收支情况、2015年财务预算和工作思路。校工会主席万红慧作教代会与工会工作报告。代表们还书面审议了七届三次教代会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等。随后,16个代表团进行了分组讨论和审议。
进一步调整各个培养层次的学生比例,优化学生结构;促使高端人才群体性成长,打破限制年轻人发展的障碍;将德育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教学科研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每一个代表团都绕不开的话题。各个分会场激烈讨论,代表们积极献言献策,期待学校核心竞争力取得新的突破。
下午,大会通过了《关于学校工作报告的决议》,表彰了在服务教职工工作方面的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
韩进作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本次教代会的质量和效果,认为会议对于维护教职工权益、监督学校工作、加强民主管理、宣传国家相关政策和学校工作部署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韩进指出,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在推进依法治校、贯彻落实《武汉大学章程》的过程中,教职工代表大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他强调,学校管理体量庞大,工作中难免存在疏漏,这就需要师生员工积极建言献策,以便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在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尽最大努力追求完美。他承诺,学校会认真对待代表们提出的每一项意见和建议,将汇总交由相关职能部门逐一解决。
韩进希望,全体师生在新的起点上,凝心聚力,创新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共同努力。
>>>评论
新常态下如何争创世界一流
特约评论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调速换档、结构升级、动力转换的新阶段,科技发展正经历国家科研计划重新整合、经费拨款方式重大调整等新变化,教育发展面临推进依法治教、大力促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任务。
新常态下,武汉大学如何争创世界一流大学?
新常态下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发展的思维方式要建立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演进的过程,其中贯穿着一流大学成长的普遍规律。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我们不能单凭过往的经历和朦胧的印象,要以科学的态度深入分析并把握一流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需要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建立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之上。当前,国家层面正在大力推进“管办评分离”和重构政府、社会与高校之间的新型关系,加强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大学发展的科学评价,并将其作为对高校发展进行资源支持的重要依据。我们对待大学发展不必“唯排名论”、“唯指标论”,但是我们要通过科学评价抓住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发现与世界顶尖大学之间的差距,从而找准着力点和发力点。
新常态下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发展的战略重点要放在提质增效上。世界一流大学并非以规模论英雄,我国高等教育早已走过快速扩张的发展阶段,内涵发展与提高质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调。我们必须坚守大学本位,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切实履行好国家精英教育的使命;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并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与效益的关系,使学校发展真正能够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我们必须以绩效为导向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把有限的办学资源用在重点突破的领域,使学校办出效益、快速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在当前激烈的大学竞争中脱颖而出。
新常态下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就是要促进高端人才群体性成长。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从诸多要素和环节上发力,但是深入分析一流大学发展的普遍规律与内在要求,无论是学科竞争力的增强,还是人才培养质量、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都归结于人才要素,特别是取决于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的数量。在当前世界范围内激烈的人才竞争格局中,我校仍存在着高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高水平成果人均产出量偏低等迫切问题,我们必须通过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与人才管理创新、通过汇聚学科综合优势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等重大举措,筑巢集凤,激发活力,不断壮大珞珈人才方阵,让珞珈山真正成为各路精英人才的会聚地,成为重大原创成果的诞生地。
新常态下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就是要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纵观全球,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国际化的大学,一所大学国际化程度决定其国际影响力。武汉大学办学初期就实行开放办学,逐渐形成了国际化办学的传统和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当前学校发展中仍存在着国际交流面较宽而实质性合作较少、国际合作与学科建设结合不紧、国际教师比例偏低、外访与出国留学效益不高、国际学术参与度不深等问题。因此,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必须在彰显中国特色、形成武大气派的同时加快国际化进程。
新常态下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发展的基本支撑就是要不断提升战略管理水平。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管理。在体现大学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中,人才是关键,制度是保障,文化是源泉。一所大学只有构建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才能吸引和留住一大批优秀人才建功立业;一所大学只有培育出富有活力、产生强大凝聚力的校园文化,才能将先进的管理制度转化为师生员工为梦想而拼搏的自觉行动。而构建先进的大学制度和形成优秀的大学文化,必须依靠富有战略性的管理来推动和实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通过综合改革进行体制调整与制度重构,使之回归大学本位、更符合当今中国大学发展的实际。当前,我们必须凝聚全校师生的智慧与共识,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战略管理水平,大力推进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从功能管理向战略管理的根本性转变。
总之,新常态下,学校改革发展必须主动适应和服务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主动抢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新一轮改革创新带来的新机遇,必须主动应对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激烈竞争带来的新挑战,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奋勇争先、戮力前行,全力跻身“国家首批争创世界一流大学行动计划”,争取早日实现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
(摄影:梁峻滔、李衡 编辑: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