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赵玉曼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的师生代表回信,向正在参加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4名师生和全体考察队员致以亲切慰问。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武汉大学师生的科研精神以及发挥学科优势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作出的积极贡献,同时也对学校广大师生提出了殷切嘱托和未来期望。冰雪之地,逐梦之处。我国南极第一张地形图、第一个中国南极地名、中国第一部南北极地图集......
通讯员:蔡瑞、董云霞张蔚榛(1923.10.05~2012.07.14)张蔚榛简介:著名农田水利和地下水专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1年至1945年在北京大学学习,1945年至1951年先后在北平市(现北京市)地政局、北平临时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北平部、北京大学工学院工作,1951年至1955年在苏联科学院学习并获副博士学位。1955年起,在武汉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任教,长期从事农田水......
通讯员:陶孝芳、沈仕雄【本期人物】邓龙真,经济与管理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湖北省高校首批“研究生党员标兵”入选者。信念坚定,争当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传播者作为第六届博士生宣讲团团长,邓龙真与50余名来自各专业的团员一道,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及武汉大学百卅校史等主题开展备课,以支部宣讲、基层宣讲、高校联合宣讲、微视频宣讲等多种方式将党......
通讯员:张雅譞、王朱洁、刘铮【本期人物】熊清,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微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湖北省高校首批“研究生党员标兵”入选者。自立自强,不忘初心熊清出生在湖北黄冈的一个贫困家庭。高中时母亲不幸患上尿毒症,面对学业的繁忙和家庭经济的困难,她没有退缩,在细心照顾病重母亲的同时发奋读书,努力帮助父母减轻压力。也正是从那时起,探索治疗疾病的方法与机理,为人民生命健康作贡献的理想种子在她心底......
通讯员:胥欣郝卓文,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湖北省高校首批“研究生党员标兵”入选者。攻克临床难关,立志科研报国研究生阶段,郝卓文聚焦于小分子活性多肽促骨修复的前沿新技术,专门攻克大段骨缺损难愈合的世界难题,首次基于超分子肽提出一种用于治疗难愈性骨缺损的多维构建理论,研究成果发表于一区TOP期刊AdvancedScience(影响因子17.52),此外,他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累计影响因子58.0......
通讯员:严璨、陶孝芳张昊,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湖北省高校首批“研究生党员标兵”入选者。勤学明道,学科使命在心间今年是张昊在珞珈山下哲学学院求学的第10年。十年间,她实现了自我蜕变,不断将学术与人格相统一。初入哲学学科的大门,作为对哲学一无所知的高中理科生,张昊经常思考哲学这门学科的作用以及自己为什么要选哲学。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她逐渐理解了李达老校长重建武大哲学系的艰辛,......
通讯员:蔡瑞、董云霞编者按: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百业待兴、江河泛滥之局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江河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把其放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等伟大号召,防洪抗旱、疏浚河流、推动农业发展成为摆在面前的紧迫艰巨任务。在此背景之下,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谢鉴衡胸怀“国之大者”,满腔雄心扎进江河泥沙治理研究,参与解答......
通讯员:陶孝芳、沈仕雄【本期人物】杨光亮,经济与管理学院2020级金融学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心怀远方,矢志家国梦想怀着向往远方的初心,2014年高考结束后,杨光亮从广东来到武汉大学求学,大二上学期,在军人家国情怀的感召下,他又从武汉大学远赴军营,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第31660部队。军旅生活不断磨砺着杨光亮的意志品质,也进一步涵养了他的家国情怀,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
通讯员:陶孝芳、周鹃张弛,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锚定目标,笃行不怠“既然感兴趣就要努力试试看。”2019年,本科学习化学专业的张弛保送至武汉大学,但她却坚定地选择了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由于专业跨度较大,她的专业课学习难度很大,许多知识无法衔接,于是,她给自己制定了文献学习计划,每天阅读大量的文献并整理归类,每周跟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文献汇报,通过文献学习来弥补知识的不足,逐渐对......
通讯员:蔡瑞、董云霞编者按: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就已关注水资源短缺及其带来的影响,把厉行节约用水作为一项基本政策;1998年,中央提出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措施来抓;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在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水情框架下,中国工程院院士茆智,深刻把握题中之义,主动把科研的根扎在泥土里,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国家水资源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