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

首页 >> 专题报道 >> 记者调查 >> 正文

【记者调查】大学生的“地理课”究竟藏着多少青春心事?

发布时间:2025-06-13 15:57 来源:武汉大学报社 阅读:
A A A

策划:肖珊

统筹:徐绍涵

执行:刘耀歌

撰文:刘耀歌、周起震

题图:蔡铭洁

出品:武汉大学大学生新闻社

从樱花城堡的晨读到长江大桥的落日,武大学子的脚步正跨越校园围墙:清晨东湖绿道的骑行身影,黄昏樱顶石阶上的旅行攻略讨论,夜晚梅园食堂里分享的西北星空照片——在珞珈山下,旅行早已成为大学生活的延伸课堂。

当朋友圈被旅行九宫格占领,这场属于大学生的“地理课”究竟藏着多少青春心事?


旅行的意义:探索与成长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2021级本科生李轩然:

大学前两年密集的课程像被按了加速键,在图书馆与教室的循环中,我对“自由”的渴望如同被压缩的弹簧。当课表终于在大二下学期松动,我揣着攒了两年的旅行基金,用学生证买下第一张凌晨特价票⋯⋯两年间十余个城市的足迹,有人笑称这是“特种兵式打卡”,而我更愿称之为“青春补票计划”。

我一直认为“想做什么就立刻去做”,毕竟学生时代是经济和时间成本最低的探索期。旅行对我而言从来不只是消遣,更像一场心理疗愈:站在首尔明洞街头看霓虹与韩屋交错,或在山西悬空寺触摸千年木梁的纹路时,现实的压力舱仿佛被暂时撬开了一条缝。

通过一场场旅行,我不仅收获了友谊与成长,更重新定义了旅行的意义—既是逃离现实的压力出口,也是认知世界的鲜活课堂。虽然密集的行程常令我日行万步,但那些在陌生街巷偶遇的晨光暮色,总能让疲惫转化成继续前行的能量。

看到陌生风景、体验不同文化的瞬间,就像短暂逃离现实的压力舱。旅行前的期待感甚至能成为学业低谷期的“强心剂”:知道有场旅行在等我,连赶论文都变得有盼头。

艺术学院 2024级研究生龚凤博:

我的旅行箱里总躺着剧本草稿和录音笔。与其说是观光客,我更愿意称自己为“带着剧本上路的田野调查员”,旅行就是我的移动书房。从新疆的荒漠到福建的渔村,我的旅行从来不是逃离,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创作预演—在蒙古草原听牧民即兴弹奏马头琴,或在重庆巷子里记录挑夫竹扁担的吱呀声,这些声音最终都会成为我剧本里的环境音轨。

读研后时间更自由,我把寒暑假切割成不同地域的“采风档期”。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去网红地打卡?答案很简单:我的旅行方法论就是把自己焊进生活现场。剧本需要真实的肌理,而流量滤镜下的场景就像台词里的废话,再热闹也撑不起故事的骨架。

在旅行中,我也会主动打破社交壁垒,以获得更多故事。在泉州开元寺,我帮扫地僧拍工作照,作为“回报”,他带我辨认了梁柱上的“海上丝绸之路”船纹。扫地僧的指尖在浮雕商船的桅杆处反复摩挲,“你看这帆,和我们闽南人一样,吃风才走得远。”

经济与管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郭珈儒:

从大理的苍山洱海到青岛的红瓦绿树,我会用脚步丈量风景,更用旅途中的“真空时间”对抗日常生活的重复感。对我而言,规划旅行,本身就是一种压力释放.

我偏爱自然风光,但青岛的意外之美更令我难忘。在青岛老城区迷路是种享受。晨雾中的龙江路像被时光封存的胶片:爬山虎从巴洛克式露台垂落,穿条纹睡衣的大爷拎着油条踱过湿漉漉的石板路,转角咖啡店的虹吸壶正咕嘟冒着榛果香。

青岛的红瓦屋顶、矮层欧式建筑、杨树掩映的宽街展现出独特的风格,武汉则有着自己独特的城市风貌,两者各有特色。而大理则完美契合我的期待:在草地上骑行、对着苍山呐喊,无人评判的自由感,是城市生活给不了的奢侈。

在学业压力大时,我会打开携程“云旅行”—浏览酒店、设计路线、想象风景。即便不出发,光是想象自己躺在洱海边晒太阳,就能让我熬过考试周。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旅行规划,成为我独特的解压仪式。

学校里每走两步就遇见熟人,我总下意识绷紧神经:但在无人认识的远方,我可以毫无负担地做自己,同时也有机会结识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分享彼此的故事。我会将这种状态称为“真空时间”——剥离社会身份,纯粹享受当下。而我的幸福,就藏在这些真空时刻里。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2021级本科生刘阳:

我认为,旅行的魔力就藏在计划外的瞬间里。从重庆山城的曲折巷弄到长白山的跨年烟火,我始终相信:风景是旅行的底色,但那些不期而遇的人和事,才是真正点亮旅程的光。

景德镇陶溪川的夜集市让我重新理解相遇。一个秋夜,我被拉坯机嗡嗡声吸引,作坊里的师傅正捏着泥坯讲解:“这叫‘抱泥’,得用手腕兜住离心力。”他教我做的歪扭茶杯,至今留着釉裂的金丝纹—就像旅途中的遗憾,反而让记忆更具象。

在我的旅行地图上,既有重庆的魔幻立体街巷,也有威海的海风与落日。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去探索和体验。选择重庆是因为好奇山城的“折叠感”,而威海的海让我想起课本里“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我拒绝将旅行标签化:自然风光和城市特色从不对立—一在景德镇骑电动车穿行古窑,和在沈阳体验东北澡堂文化,同样值得探索。

对我而言,旅行是“未完成的叙事诗”。它教会我,世界不是由景点拼成的马赛克,而是无数偶然瞬间织就的锦缎。每一次出发,都是为这块锦缎添一缕新丝。


旅行的多种方式:独行与结伴

文学院2023级本科生范雅婷:

旅行是触摸真实的过程,从安徽宣州的青瓦白墙到浙江山间的溪流古道,我用独自徒步的方式丈量风景,在和脚步对话中享受着独行带来的自由和放空。

独行最大的好处是拥有随时停下的自由。无论是偶然遇到的美食,还是路边邂逅的美景,都可以随时停下脚步,不用在意别人的感受。以博物馆为起点,我经常穿梭在城市之中,用博物馆的文物与当地建筑的肌理,填补课本之外的认知空白。一个人走,反而能听见世界更清晰的心跳。

自由之外,独行也包容着每个人的个性和习惯。独自出游时我一般会选择轻装上阵,可以随意地安排每天的规划。从萌生旅行的想法到买票订酒店,有时只需要半天的时间,如果是和朋友们出游,就不能这么仓促了。

独自行走在城市里,可以放空自己。我会在心情低落的时候独行,这样可以消化掉一些不好的情绪。独自出行我一般会选择青旅,在青旅里可以认识一些有意思的朋友。独行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探索与社交之旅。不过独行一定要注意安全,相比于结伴出行,要有更强的安全意识。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张家瑞:

从喜欢独行到偏爱结伴出行,出行偏好的转变,我觉得是旅行观念演变的缩影——从最初的自我探索,到渴望创造集体记忆。我喜欢旅行中的探索感,探索未曾踏上过的土地,探索未曾感受过的文化。相比于独自探索,我更希望与别人共享这种感受。

和朋友家人一起创造共同的回忆,看到照片就能想起共度的时光,这种情感的联结让旅行更有温度。结伴旅行最大的魅力在干共享,旅途过程中的美好瞬间都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定格。在凤凰古城里,我和朋友们看到了令人惊叹的古建筑,置身其中,我们漫步在巷子里,偶尔停下来喝茶聊天,给我留下了最美好的瞬间。

旅途中朋友给我的鼓励,也是我选择结伴出行的原因之一。在户外徒步的过程中,有些路线十分崎岖,如果是一个人的话,会有一些危险,没有同伴的鼓励和帮助,我可能根本完成不了。经过几个小时的徒步,往往会变得精疲力尽,在自己的意志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是伙伴给了我继续下去的动力和勇气。

计算机学院2022 级本科生王昱邦:

我认为旅行中的不确定性是旅行的魅力所在。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发生什么,因此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吸引着你。我不会在旅行前花费很长时间做攻略,如果把每天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就失去了未知和意外带来的乐趣。

在街头巷尾偶遇一家特色小店;在迷路中发现不期而遇的景色;在公交车上与陌生人的一次闲聊,这些不经意的瞬间都让旅行充满了偶然的惊喜。我会尝试去品尝那些陌生但诱人的美食,会心血来潮去那些游客很少的地方探险。这种未知的探索让我感受到了旅行的无限可能。没有攻略的束缚,我解锁了旅行的更多可能性。

我曾在成都的街头漫无目的地闲逛,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像《成都》这首歌里唱的那样,在那一刹那我和这首歌产生了更深刻的情感链接。没有目的地的时候,更能发现平常发现不到的美好。我们总在计划中错过风的形状,而那些计划外的颠簸与停留,往往更能诠释旅行的意义。随遇而安,允许意外成为最动人的向导。


旅行的独特体验:偶遇与惊喜

信息管理学院 2022级本科生苗林:

对我而言,长白山的跨年夜是一场萍水相逢的浪漫。2024年最后一天,我在长白山一家民宿结识了独自旅行的女孩和店员。我们几人临时组队,在Livehouse听乐队演出、放烟花跨年。零点时,陌生人的拥抱和漫天烟火,让我突然明白—旅行的意义,有时就藏在“偶然”二字里。

在景德镇旅行时的体验也让我记忆犹新:在景德镇的那段时光,远超出我对一座瓷都的刻板印象。刚踏入这座古老小城,我就被旅馆老板温暖的问候迎接—“喜不喜欢这里?”他那一句简单而真挚的话,仿佛在告诉我: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旅行打卡点,更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情感的生活场所。

每天清晨,我都会在薄雾中走出旅馆,沿着蜿蜒的老街漫步,街道两旁是低矮的民居和各式各样的陶瓷作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瓷土与古朴的历史气息。我也会骑着租来的电动车,穿梭在一条条狭窄的小巷中。偶尔会经过一家家门前挂满红灯笼的小店,店里的老人正悠闲地坐在门口,目光温和地看着来来往往的旅客。

在景德镇的经历,让我明白旅行不再只是走马观花的打卡,而是一段与人、与土地、与历史相遇的奇妙体验。景德镇教会我:真正的旅行,是在不断迷路、意外邂逅中,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最真实的模样。如果想拥有独特的旅行体验,那就要少些“必去清单”,多些“随便走走”。别让攻略绑架你的好奇心,要允许自己迷路、发呆、和陌生人搭话—旅行的价值,往往就诞生于你放下手机地图的瞬间。

历史学院 2022级本科生周墨:

在滇藏交界的小镇波密,我意外开启了一场艺术修行。本是为拍摄雪山星空而来,却在客栈老板的推荐下,走进当地唐卡画师次仁的工作坊。在那里,颜料是用绿松石和朱砂磨的,画笔是松鼠毛扎的——和我在美术课用的完全不一样。

次仁邀请我参与为期七天的唐卡绘制体验。每天清晨,我要跟着画师研磨矿物颜料,指尖被染成靛蓝色;午后就盘坐在藏式矮桌前,用发丝般细的笔尖勾勒佛像衣纹。第七天收笔时,次仁将一幅未点睛的度母唐卡赠予我,并告诉我:“眼睛要等缘分到了再点,就像旅行中的答案需要时间显现。”

回校后,我把唐卡挂在宿舍书桌前;每次看到那些未点睛的慈悲面容,就想起次仁说的—“真正的看见,是用心而不是用眼”。这场计划外的艺术课,让我学会在浮躁中沉淀:原来旅行最珍贵的纪念品,不是照片,而是被改变的生命节奏。

口腔医学院 2022级本科生赵磊:

2023年暑假,我趁着假期背起行囊,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大理的旅程。列车穿过连绵的山脉,也带着我对大理的期待与好奇。到达大理后,我选择入住一家评价不错的青年旅社,旅社老板是一位本地人,他简单介绍了附近一些不在常规攻略上的小村庄和隐秘景点。

第一天吃过早餐,我独自沿着洱海边的小路散步,偶遇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老人。他正用粗糙的双手整理着小菜园。简单交谈中,我了解到这里依然保留着传统耕作方式,老人耐心地向我讲述每种蔬菜的种植习惯与当地的风土人情。那一刻,我仿佛触碰到了大理最朴实的生活一面。

我和几位新认识的旅友租了自行车,一路沿着湖边的小道前行。途中,我们路过一片开满野花的坡地,大家随意地停下来拍照、谈笑。没有刻意安排的行程,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彼此间真挚的友谊和大自然的无限魅力。我们在一家临湖的小餐馆品尝当地特色——酸辣鱼和米线,那平凡的食物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竟也变得格外温暖。

在夜幕下的小巷中,听着远处传来的民谣和悠扬的风铃声,我的心中涌起一种久违的平静与感动。旅途中每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了我的内心。

(来源:武汉大学报1650期3版  版面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