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

首页 >> 专题报道 >> 记者调查 >> 正文

【记者调查】心之所向,“蹭”之有道

发布时间:2024-04-06 16:33 来源:武汉大学报社 阅读:
A A A

策划:肖珊

统筹|执行:陈巧燕

撰文:佘林桢、赵铱影

采访协助:刘佳欣、纠轲寒、孙丽娜

题图:梅之语

出品:武汉大学大学生新闻社

在校园内,下课铃一响,一些学生便神色匆匆地从一个教室赶到另一个教室,他们通常落座在教室中间或后排,尽可能地不引起注意。这些人中有很多是“蹭课一族”。他们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上课是态度,蹭课是追求,有些课,必须蹭!”

“蹭课”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并不少见。在高校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学生们不仅热衷于专业化的学习,还十分重视个人整体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校园内的课堂也慷慨地向全体武大学子敞开,让知识的波浪在求学之海中充分地涌动着。

本期专题,我们将走近武汉大学的“蹭课一族”,探寻他们甘之如饴的求知时光(应采访对象要求,本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怀揣热诚,走进“本不属于我”的课堂

“放弃看似平淡的一辈子,换来100天的辉煌人生,你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

“你的一生是为了什么?我们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取决于什么?”

……

这样的“灵魂拷问”上演在哲学学院教授苏德超《哲学核心问题》的课堂上。

从前门到后门、从讲台到走道,整个教室座无虚席。课堂上有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不在老师的课堂名单里,而是慕名而来的“蹭课生”。

法学院2023级本科生张诗羽就是其中一员。怀着对哲学的向往,张诗羽在学长学姐的推荐下来到《哲学核心问题》的课堂。哲学是理论与现实世界的精妙耦合,张诗羽被老师“融会贯通”的讲述所深深吸引,“在苏老师的讲述中,哲学既是深邃高远的,也是亲民贴近生活的。”

“苏老师常常和同学们互动,同学们则大胆提问并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互动甚至会成为一种微辩论。”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的高参与度让张诗羽印象深刻。蹭课时她常常把自己当作“局外人”,将课程内容与课程动态一览眼底,欣赏师生辨析时唇枪舌战的语言魅力,感受思维启迪带来的满足感。

大学课堂犹如一扇扇窗户,让沉浸其中的人领略着不同的迷人景色。在选定专业后,大多数人会努力朝着既定方向一路前行。然而,总有一些学生,或是基于兴趣,或是出于好奇,希望看到专业之外不一样的“知识风景”。

专业课程无疑是通往浩瀚知识之海的重要道路,但假如另一边的风景能够引发内心的共鸣,也不妨换个方向,试试“蹭课”这一条小径。与“心之所向”怦然相遇时,内心深处总能焕发出无限生机。

与心动的课程相遇,也正是蹭课的魅力所在。“社恐蹭课不用担心被点名回答问题”,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王梓玥笑着说道。空闲时间里,王梓玥经常走进“本不属于她”的课堂。自由地思考与探索知识世界让她感到十分开心与满足,不自觉地忘记时间的流逝。

蹭课使学生能以自己的思维去认识、理解一门新的学科和知识,这样的轻便与自如令人沉醉。王梓玥提到:“在课堂上,我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兴趣选择性地吸收课程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上课”是本分,那么“蹭课”则是追求。大学里除了专业学习,“走错”几间教室、旁听几门课程,与人文、艺术、科学来一场随心的邂逅,也是一件浪漫的事。

文学院副教授王统尚开设《书法艺术与汉字变迁》以来,来听课的学生除了在正式选课名单上的,还有许多对书法文化和汉字历史感兴趣的学生。他们也会拿着毛笔和其他同学一起练习。

王统尚非常欢迎前来蹭课的学生,他认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我们书法的练习过程也是需要和更多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一起融合、交汇,从而形成多样的风格。更多人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我的教学也能够更加丰满、更加科学,我很欢迎同学来到课堂上一起交流、一起学习。”

学生爱蹭课、学校容许学生蹭课,体现了大学之中包容的思想气质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在线下的课堂中,蹭课可以促进课堂变得活跃和丰富,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它也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术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各大网络公开课平台的兴起有望成为满足蹭课人员求知渴望的新渠道。学校为大量热门课程录制了教学视频,蹭课者不必再为一睹教师的风采而挤在拥挤的过道上,而是可以选择在武汉大学慕课等网课平台上完成课程的学习。

但是,不少学生仍渴望与教师面对面接触交流,线上的课程无法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选择线下去蹭课的学生,更多地是喜欢现场的氛围和独特的课堂体验,这恰恰是线上课程无法提供的。对于“蹭课一族”而言,心有所爱,便有所行,心中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是超越功利目的的存在。


拓宽视野,培养跨学科思维体系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蹭课的背后,是学生在主动拓宽自身的知识体系。奔波在专业课程之外的领域中,学生有机会延伸认知的边界,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求。

文学院2023级本科生周思雯常常出现在哲学学院教授喻丰的《积极心理学》的课堂中。在开放选课期间,有超过1000名学生选择这门课,超过选课容量近五倍的庞大数量让周思雯惊叹,也让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去蹭一次课。

蹭课之后,周思雯更新了对心理学学科的认识,“我以前误以为心理学的知识是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所需要的,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都要面临很多具有共性的人生课题,如何用一种乐观的快乐的姿态去面对这些事情,也是心理学能够提供帮助的地方。”

课堂之外,在线上的课程群里,各种各样的“感恩”分享给周思雯提供了很大的情绪价值。“车没有赶上,我便选择了步行,想到这样的运动可以让身体更加健康,走出了幸福感,感恩。”类似这样对身边点滴小事的反馈,让课程群得名“感恩群”。不同专业的学生身处同一个群中,在心理学的海洋中畅游,温暖着彼此。

在既定的课程容量之外,学生渴望接触到不同领域的课堂,蹭课就是一个绝佳的途径。通过蹭课,学生可以吸纳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思想,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体会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还有助于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跨专业的新知识融会贯通,在脑海里绘出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相比于自学,蹭课能够让学生在课内外学习与交流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命与科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钟锦茹在大二上学期坚持旁听了《线性代数》这门课,她表示:“像数学物理这种课程,如果没有老师指导,我自己是很难学会的。此外,如果课堂的师生互动较多,蹭课比自学更加有趣。”

自学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寻找学习资源和解决疑难问题,相对来说较为孤单和单调。而加入课堂旁听,学生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增加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率。这些优势在自学中常常难以获得。

大学拥有众多优秀教师、优质课程和海量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汲取知识、拓宽眼界。法学院2020级本科生张恒玮认为,品类繁多的课程正是大学里最宝贵的财富。

张恒玮在高中学习的是理科,进入大学后经常去旁听社会科学、人文历史相关的公选课。转入法学院之后,张恒玮没有放弃追求自然科学的知识价值,也会时不时地去旁听理工科的课程。

“学校在蹭课的态度上非常包容和开放。在蹭课过程中,我更能体会到一种‘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的感觉。不同种类的课程对自己增长见识和丰富知识领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这是张恒玮的真切感受。

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宏伟的建筑物,而是因为其所具备的一流师资力量。大学的师资力量是大学最重要的资产之一,优秀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们学术和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武汉大学不仅有优质的教师资源,还有独具特色的通识课程。近年来,学校着力发展通识教育,举全校之力实现武大通识教育十六字方针“博雅弘毅、文明以止、成人成才、四通六识”,现如今已形成了以三大导引为基础、分为四大板块的通识课程体系。这些课程涵盖了各个领域,具有不同的学科特色和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和发展渠道。

这其中有大家所熟知的《哲学核心问题》《中华乐教导引》《恋爱心理学》《宇宙新概念》……从哲学想象到音乐鉴赏,从爱情心理到神秘宇宙,丰富的选修课为学生们插上了自由翱翔的翅膀。除了选修课,还有不少“阵容豪华”的专业课。例如遥感与测绘学院的本科生课程《测绘学概论》,就是由6位院士、4位资深教授共同参与授课。

一门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意味着学分,更是一次珍贵的学习机会和成长体验。在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容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学生有可能与心爱的课程失之交臂,这时不妨选择蹭课旁听,在开放自由的校园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蹭课行为背后,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人生追求。在倡导全面发展理念的现代社会里,这体现出一种更加自律的学习方式。蹭课者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希望通过这一行为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艺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李铭坚持旁听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课程已有两年。“在全媒体的时代,人人都有一个麦克风。我希望通过学习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知识,更加理性地认识这个世界,而不被虚假信息裹挟。”在他看来,学习这些知识能够让他更为从容地面对大千世界的纷纷扰扰。

除此之外,在蹭课中扩大社交圈也是李铭十分看重的方面。“我会积极地跟同学们互动,跟他们成为好朋友,同时也积极地跟老师进行沟通,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跟老师聊天交流学习,弥补信息差。”

通过蹭课,学生可以获取到正式课程所没有涵盖的信息和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加开放、包容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这些都是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除了提升能力和素质外,蹭课者还通过学习来寻找自己的定位。在探索自我方面,他们通常会选择涉猎多个方向,以期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为了申请海外社会学研究生项目,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张芷茵在大三时做出了一个决定,去旁听社会学院崔应令老师的《社会人类学》这门课程。

“我相信这样的经历将为我的海外研究生申请提供有力的支持,并为我未来的学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次体验,我期待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培养批判思维和跨学科研究的能力,为成为一名社会学学者做好准备。”

张芷茵深知文学和社会学作为两个不同领域的学科,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她希望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和理解社会现象,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希望通过对文学与社会学的探索,寻找到两个学科之间的交汇点和互补之处。

在不同的课堂上,学生可以接触到多样化的知识体系,培养跨学科思维体系,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领域,为今后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奠定基础。

艺术学院2022级本科生王一荃从大一开始便开始了她的蹭课之旅。在她的个人课表中,有许多“另添”的课程:《哲学核心问题》《积极心理学》《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基层社会研究》等。这些课程与她的专业学习和未来规划并无太大的关系,之所以将它们填入课表,按照她的话来说是为了建立自身的“主体性”。

回顾起自己的蹭课经历,王一荃坦言:“因为我感兴趣的事物比较多,我想看到不一样的视角和更大的世界,也想知道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要明确自身目前存在的缺陷,所以就要充分利用自己空闲的时间和大学丰富的资源。”

学生在大学所学的专业与今后的职业可能并不相同,专业的设置也并不意味着人生道路的限制。当前,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挑战。尤其是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正在持续地攻克人类的知识壁垒。将自己局限在小小的一方天地中已不再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蹭课”对于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和转型。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和课程,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从而更好地发现自我、实现自我。

珞珈山下好读书,在武大这个自由包容的平台,允许学生蹭课、鼓励学生蹭课充分体现了一所大学该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同时,建立完善的旁听制度或许是今后改善的方向。宽容与管理并举,将会助力“蹭课”更加有序地进行。

(来源:武汉大学报1625期3版  学生编辑:陈巧燕  指导老师: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