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一线传真 >> 正文

把方向 出精品

【一线传真】学校分学科举办教材编审工作培训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2-07-05 14:46 来源:本科生院 阅读:
A A A

通讯员:李园园、李晓锋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关键要素,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载体。为抓实教材编审环节,提升教材编写质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5月6日、6月23至24日,学校教材建设中心分批组织新近立项的教材项目主编人员,分学科召开了教材编审工作培训研讨会。会议邀请学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工作专家指导组专家、优秀教材主编以及校出版社编审做文件解读和经验分享。

培根铸魂稳步推进教材思政建设

教材建设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形成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培训会邀请学校教材工作指导组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军,副教授陈慧女、田贵华,分别为不同学科教师解读培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

专家们以“指南”要求为指引,为大家理清思路,既要在立场、方法、视野等总体层面进行系统融入设计,又要在教材内容安排、章节标题拟定、案例引文选择等具体层面予以落实,强调要避免“打补丁”“两张皮”等情况,确保相关内容进教材的系统性、准确性与适宜性。专家分别以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原子物理学》(杨福家主编)、《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理论》(王越主编)为例,阐释了思政元素在教材中的隐性融入和显性表达方式,指出编者要加强理论学习,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实现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切实推进教材思政建设。

校优秀教材《国际法》主编、法学院杨泽伟教授,从方法论和具体实践两方面分享了如何在教材中体现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要加强学习,有机融入,不能简单化和生搬硬套。

抓实编审努力提升教材编写质量

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必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多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精品教材。抓实教材编审环节,反复修改打磨,才能不断提升教材编写质量。出版社高级编审在教材组稿、编辑、审校方面有丰富经验。

培训会邀请武大出版社法商分社社长林莉、理工分社社长王金龙、副社长胡艳,为大家解读教材编审出版规范。他们从工作实际出发,详细介绍了教材编审出版规范,涉及教材结构体例、知识产权保护、融媒体教材、出版工作流程等方面。他们从出版社的角度提出了优秀教材特征,即思想水平高、内容品质硬、特色鲜明、印装精美、口碑好、影响力大,并期望教材主编担起责任,抓实编审要求,把好内容结构,做好统稿工作,带领教材团队编写出版精品教材。

示范引领积极培育精品教材成果

教材体系是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双一流”大学,必须树立精品教材意识,编写出版一批精品教材成果,以精品教材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培训会特邀优秀教材主编作经验分享。

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微生物学》(第8版)主编、生命科学学院陈向东教授用“传承、坚持”和“应用、推广”概括了教材的发展历程。《微生物学》自1961年初版以来,累计销售量超过83万册。编写团队以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为抓手,建设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学教材系列和教学资源库;以纸质教材为中心,以互联网为载体,形成结构化课程、网络化资源和一体化设计的立体化教材;以教材和课程资源共享为平台,通过课件和教学资源免费共享、组织和参加教学会议作专题报告、示范教学等形式,推广课程教材建设成果;推进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依托教材全方位打造微生物学一流课程,在规划教材、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奖、虚拟教研室等国家级教学奖项上斩获了一系列成果。

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中国文化史》(第二版)副主编、历史学院杨华教授介绍了《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历史和取得成果。该教材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曾获国家“十五”、“十二五”规划教材,累计印刷59次,销售26万册。杨华教授就教材编创谈了3方面体会:一是要有学术积累,该教材有主编冯天瑜先生提出的理论体系,有主创人员的学术贡献,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家学术平台支撑;二是要反复打磨,不断修订增加学术含量和知识信息量,呈现最新学术动态;三是要注重读者体验,语言上强调典雅朴实有文采,形式上注重图文并茂,体例上提供关键词、重难点、推荐阅读等。

校优秀教材特等奖《水工建筑物》(第6版)主编、水利水电学院夏富洲教授详细分享了教材编写体会。他从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基本理论与前沿知识、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等方面关系作了细致讲解。强调优秀教材主编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丰富的教学经验,要选好参编人员,明确职责,拟好大纲,做好统稿校对、沟通交流等细节。

培训会得到了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培训交流,与会人员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明确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的方法原则和实践要求,深入了解了全国优秀教材的成长历程和鲜明特征,为打造思想政治强、学术质量高的优秀教材奠定了基础。

(编辑:相茹)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