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是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生生不息的底色。在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为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所撰写的校歌中有这样一句:圣天子,图自强,除去兴学别无方。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武汉大学,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使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与富强而生。
动荡年代:寻求中华民族的出路
武汉大学地处辛亥革命的发源地,历经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大革命时期、土地改革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运动,可以说,自其诞生那天起,它就与中华民族荣辱与共。冯特民、李汉俊、陈潭秋等60多位武大校友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辛亥革命“首义功劳簿”上的甲等“有功人员”中,很大一部分出身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方言学堂。他们作为领导者和骨干人员,参加了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2000年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国家的第一枪。
五四运动中,当时的武昌高师师生积极响应北京的爱国学生运动,遭到反动军警的残酷镇压,酿成武大历史上第一个惨案。
1927年6月,党的五大在武昌高师附小举行,董必武同志回忆说:“那时的武昌高师附小简直成为湖北革命运动的指挥机关。”
在抗日战争时期,武大师生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他们有的投笔从戎,许多热血青年还远赴延安,走上抗日最前线。武大师生研制的防毒面具、手榴弹等军用物资,还有师生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节省下的生活用品,都一批批运往抗战前线。苏雪林教授在武汉街头捐金抗日的故事更成为武大人救亡图存的佳话。在艰难时局,学校忍辱负重,深谋远虑,西迁四川乐山,在近乎难以为继的条件下,坚持为国家培养战后的建设人才,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为学。
解放战争时期,武大师生又积极投身“反美抗暴”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1947年6月1日,数千军警包围武大校园,武大师生遭到国民党政府的血腥镇压,3名学生遇难,20余名进步师生被捕,酿成了武汉大学历史上的“六一惨案”。
武大优良爱国传统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爱国是武大办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强学堂成立时,就明确提出“以培植人才为本”、“上备国家任使”的思想。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校长王世杰就发出这样的呐喊:我们的建设不仅有物质的建设,还有精神的建设,请大家看看我们现在所走的路,是不是中华民族的出路,是不是人类向上的道路!教务长朱光潜1944年题词“个人温饱以外,别无高尚理想,士当引以为耻”。这些理念,是武大精神内核之一——爱国传统形成和得以延续的根源。武大历任校领导大多有革命背景,武大历史上,有12位校长出自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敢为天下先”的辛亥革命精神代代有传人。很多革命家曾在武大工作或讲学,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中,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李达、陈独秀都曾在这所古老的校园里留下足迹,这些革命家的思想深深地影响到武大的师生,1938年武汉抗战期间,周恩来夫妇、郭沫若曾下榻“十八栋”,蒋介石和宋美龄曾寓居半山庐,国共两党携手共谋抗日大计。武大师生的爱国行为得到时任校领导的支持和保护,在多次爱国学生运动中,时任武大校长的王星拱、周鲠生都挺身而出,保护学生,甚至不惜以辞职或组织罢课等激烈抗议来阻止事态的发展。
和平时期:人才培养造福民生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继承了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抗美援朝中,1400多人报名参军参干,300多人走上保家卫国的前线。2005年,武汉大学经济系八旬教授李守庸老人致信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谴责小泉参拜敬国神社行径,并建议他妥善处理中日关系,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2006年,武汉大学组织的“中国轮廓”科学考察活动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108名城市设计专业的学生历时一个半月,远征祖国的国境线,他们的科考行动洋溢着武大学子的爱国热情,表现出新时代武大学子胸怀祖国、志存高远的探索精神。
另外,武大还积极宣传校史,开设了通识公共选修课《武汉大学校史》,通过举办武大历史名人事迹展览、老校友话校史座谈会,修建历史名人塑像等多种鲜活的形式,使爱国传统不仅走进课堂,走进校园生活,更走进大学生心目中,鼓舞一代代武大学子以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为己任,发奋图强。
和平时期,武汉大学师生不仅让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得到延续,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内涵——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李达同志在极“左”年代明确提出:“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要求学生“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进入21世纪,武大又提出培育创造、创新和创业型复合人才的办学理念。在这些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武大师生展示了爱国主义新的时代形式,他们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实际行动,以新的形式施展爱国之志。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武大为国家培养毕业生近40万,其中两院院士102人。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武汉大学有“珞珈人才方阵”之称,他们当中有美国登月计划飞船动力总设计师黄孝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罗海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中国计算机之父”张效祥院士、“钢铁大师”柯俊院士、国际知名化学家陈荣悌院士、“中国学派”量化计算学科开拓者江元生院士、发展经济学一代宗师张培刚教授、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著名哲学家陶德麟以及运筹学家于刚等一大批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的学术大师。在政府部门,活跃着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阻、国家测绘局局长鹿心社、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等政界要人。在企业界,他们中有中国期货业创始人田源博士、拍卖业“中国的索斯比”和泰康人寿董事长兼CEO陈东升博士、金山公司总裁雷军、东星航空公司总裁兰世立等社会精英。还有一大批武大校友把脚步坚实地踏在祖国的大地上,默默无闻地为地方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怀揣“用科技造福于民”的思想,武大师生充分运用科研优势,积极投身国家建设,造福百姓。“两弹一星”制造、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三峡工程、西电东送、极地科考等,处处都留下了武大人的足迹。1996年,在三峡工程顺利合龙的那一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肖焕雄教授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合龙时间与设计时间一刻也不差!”2003年,在那场人类与SARS的战斗中,武大研制出的SARS病毒抗体,又一次震惊了全世界。
“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董必武的题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武大人。
(“寻找珞珈红色记忆”征文选登)
(编辑:田业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