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我在武汉大学就读时,尤喜攀登珞珈山。
珞珈山位于校区中心,东西走向,长1280米,海拔118.5米,并不算高。满山多是葱茏的松树和柏树,遮天蔽日,浓荫气爽,真可谓是“山不在高,有树则灵”。从珞珈街南头出去,山脚有一条通向山顶的羊肠小道,一进入这条小路,就感觉到空气新鲜神清气爽,带着愉悦的心情陶醉在大自然中,享受登山的乐趣。
沿着这条小路逶迤而上,山脊平缓,形成一条优美的弧线,山上并没有突兀的峰起,行走约500米到弧线的圆顶处,就算是到了山的顶峰。站在山顶的高处,置身茂密的树林中,即使努力伸颈探瞰,却也只见满山的树木不见山外的风景,便会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慨叹,带给人些许遗憾。
山的顶峰矗立着一座三角形木架塔,约20多米高,全部由粗实的杉木搭建而成,沿三角架的一条木棱上间隔钉着方木块,形成攀爬木塔的梯子。这座木架塔带给我分外的惊喜,遂一边大声念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边攀爬塔架。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塔架最高一层铺设了木板,原来是测绘人员观测仪器用的工作平台,现在就成了像我这样喜欢登高的游客揽景的绝佳去处。
登高鸟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武汉大学全貌,一群中式古典韵味的建筑恢弘大气华丽辉煌,形成了学校的核心区域:街道口的中式牌楼校门端庄典雅巍然屹立,上书“国立武汉大学”,宣示着国人国立自强不息的志气和尊严;牌楼上“文法理工农医”苍劲有力的六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展示了海纳众川百科归一的博大和精深。宫殿般伟岸轩昂的图书馆、带穹窿圆顶昭示科学的理学院和以玻璃为瓦洋溢现代气息的工学院(现校行政大楼)隔山相望,是校园的三个坐标点;围绕着这三栋既沿袭汉脉又融贯中西的经典建筑,排列着一系列早期的古典和后期的现代建筑群,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错落有致主从有序。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孔雀绿和宝石蓝的琉璃瓦泛射出五颜六色的光彩;一缕缕如轻纱般的薄雾从东湖悠悠飘来,袅袅依依似云卷云舒,绕着山林楼宇浮动。绿树林荫的道路上,不时闪现出手臂夹着书本来去匆匆的师长学子;随风摇曳的树影下,或隐蔽或现出赤子读书求学的身影;校区中央的大操场上,活跃着跑跳投掷舞剑运球的健儿雄姿。这一派祥和恬静而又生机盎然的景象,让我迷幻在“物外桃源”琼楼玉宇之中,仿佛有心旷神怡飞腾拟去的陶醉。
沿珞珈山东望,碧波荡漾的东湖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湖面有两处水面铺满了随风舞动的荷叶荷花,几艘渔船徐徐划动,渔夫在忙碌地撒网捕鱼。沿湖西岸南岸或远或近横卧着一系列小山:珞珈山、桂子山、来望山、喻家山、磨山、营盘山、南望山、马鞍山……如逶迤蜿蜒的一条长龙,珞珈山当是龙首了;沿湖周边聚集的近二十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历历在目,形成了全国著名的大学城和高科技园区。
转向西北方极目远望,武汉三镇尽收眼底。长江从西边的天际滚滚流来,穿过喧嚣的城市又向东奔涌而去。武昌辛亥首义纪念碑巍然耸峙,汉口江汉关钟楼像一个历史的老人见证着世事的沧桑,琴台阁鹦鹉洲的汉阳树郁郁葱葱,长江汉水中大小船只川流不息,一派兴旺繁华的景象。雄峙南北的龟蛇二山锁住了长江的咽喉,壮丽的长江大桥屹立在风起浪涌的大江上。尤其是夏日雨后初晴,一道彩虹斜挂在湛蓝的天空,与横跨大江的“卧波长虹”交相辉映,是那么的雄浑、高远,我就会产生一种要呐喊的冲动,情不自禁地诵出伟人益满豪情的诗篇: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此时我更感天广地阔,心潮涌动,身心宛如经历了一次超脱和冶炼,俨然我的身躯融入了珞珈山,珞珈山铸进了我的魂。
(迎接校庆120周年系列征文•家是珞珈)
(编辑:田业胜)
>>>“迎接校庆120周年”系列征文启事
http://news.whu.edu.cn/019/2011-12-21/12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