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数智化主题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23-03-22 16:51 来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阅读:
A A A

新闻网讯(通讯员祁天)3月16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数智化主题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数智化研究基地代表、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专家,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马费成,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院专家、研究院成员等30余人齐聚一堂,分享人文社会科学数智化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数字人文发展方向。

沈壮海指出,多学科汇聚、大数据赋能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新的方向。北京大学是我国高校发展的领头羊,秉承着改革创新精神成立人文社会科学数智化研究基地,以战略性、前瞻性和系统性思路开展有组织的研究,打造了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交流、新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武汉大学在数字人文领域早谋划、早布局,整合学校数字人文、大数据研究领域优势资源,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积极打造我校探索新文科发展的重要示范平台。希望两校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强强联合、深度交流,开启两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水平合作的新篇章。

在专家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邱泽奇以“数字技术与文科范式革命”为题,引入库恩模式对范式的特征和迭代做了介绍,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阐释。他提出当今时代需要的是大团队、大数据和多学科,整个社会社会性的神圣和神秘终将逝去,个体的自我时代已经到来。

马费成以“数智驱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大数据研究院实践”为题,对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的架构和运行做了详细介绍。他指出,作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大数据跨学科综合性学术研究与服务机构,大数据研究院将进一步聚焦“数智x、数智+、+数智”,开展数智产品研发、资源共享和咨政服务,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新势能、新动能、新效能。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青生分享题为“北京大学文科图像实验室”主题报告。他表示,北京大学文科图像实验室是研究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基地。实验室横跨多种学科,汇聚国内外专家资源,开展跨学科有组织科研,加强与政府、企业交流合作,产出有关汉代艺术、当代艺术等相关研究成果多项。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于亭以“中国古代小学资源库和数据平台建设刍议”为题,介绍了中国古代小学资源库和数据平台,表示保存和数字再现中国古代小学典籍,能够提升当前汉字文化圈语言文字研究的精度和广度,对于文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王腾蛟以“人文数智化研究基地的全球数据采集及数据仓库建设”为题,以人文社会科学数智化基地的数据仓库为例,分享了数据仓库支持多学科交叉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多项应用的成功经验。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王晓光以“文化遗产智能计算的概念与实践”为题,重点介绍了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建设情况,提出文化遗产智能计算秉持数字人文研究理念,能够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再造与活化,促进文化遗产在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的转化与融合,进而支撑人文研究、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推动人类的数字文明繁荣发展。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吴国武以“古籍数字化研究探索”为题,以北京大学古籍数字化实验室为例,提出古籍数字化与数字人文“和而不同”,古籍数字化是中国式数字人文建设自主知识体系的内生动力,数字人文为古籍数字化提供了方法启示和实践参照,新时代的古籍数字化建设要推进两者融合发展,学界和业界应重视其研究探索。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彭智勇聚焦“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重点介绍了用于文化遗产智能计算的新一代国产数据库系统(Totem),分享了数据共享平台在中国简帛文献数据化、图腾家谱数字化等方面的应用成效。

北京大学智能学院研究员袁晓如以“跨学科可视化设计探索”为题,对武汉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可视化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合作研究进行了对比研究。他认为,面向未来,将会有更具挑战性的数据与可视化任务、新的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场景,需要开发更方便的可视化,提供使用更方便的可视化,以实现可视化的创意和美。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黄敏学聚焦“数智场景商务计算”,介绍了数智商务研究团队、数智场景实验室的架构,并结合成果应用,详细说明了数智场景计算、数智场景商务和数智场景政务等理论研究与实践情况。

与会专家还围绕数字人文与实验室建设、数据要素与治理、家谱可视化以及古籍数字化进行了交流探讨。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王周谊、郭琳一致认为,两校在人文社会科学数智化方面的学术研究,为新文科建设探索了有益经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学科交叉、数据赋能,希望两校能加强合作,打造跨学科学术交流品牌。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卿指出,本次学术研讨会从理论研究、应用场景、研究范式、实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多学科领域的深度交流,为人文社会科学数智化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开辟了新路径,希望研讨会的思想碰撞能促进两校进一步交流与合作,为建构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持续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摄影:曹海钢 编辑:付晓歌)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