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于学杰课题组在新发传染病Q热及地中海斑点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23-01-17 11:48 来源:公共卫生学院 阅读:
A A A

新闻网讯(通讯员周传敏、樊杰)近日,公共卫生学院于学杰教授团队在同一期新发传染病杂志《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发表两篇论文:“Delayed Diagnosis of Acute Q Fever, China”和“Natural Mediterranean Spotted Fever Foci, Qingdao, China”论文(影响因子16.126)。

Q热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疫源性新发传染病,人主要通过吸入被贝氏柯克斯体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也可通过接触传播和消化道传播。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持续的高热、头痛、肌痛和肺炎等,若治疗不及时,部分病例可发展为慢性Q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医护人员对于Q热知识不普及,Q热病人往往不能得到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于学杰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在该研究中,于学杰教授团队通过mNGS对我国农村地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的持续监测,在山东省发现了一例急性Q热病,现场调查显示该病例确诊前经历了长达3周的不明原因发热。本研究提示在中国Q热是一个容易忽视的疾病,应该提高医生对该疾病的诊断意识,当病人不明原因持续高热时,Q热应该被考虑,特别在自然疫源性疾病高发地区;同时需加强诊断试剂储备、做到病例早诊断早报告,并做好其病原体Coxiellaburnetii在动物中的前哨监测预警。

图1.Q热病例延迟诊断

地中海斑点热是由康氏立克次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人畜共患病,由血红扇头蜱叮咬传播。地中海斑点热于1910年在地中海地区被报道,自1990年以来,地中海斑点热的疫源地持续扩展到中东、非洲和中欧。青岛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是啮齿动物繁殖的理想场所,该地也存在由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等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该研究中,于学杰教授团队发现青岛地区的啮齿动物黑线姬鼠存在康氏立克次体感染,提示在地中海斑点热疫源地及其媒介蜱的流行范围在不断扩大。该研究深化了对于康氏立克次体流行分布的认识,提示地中海斑点热在我国也是一种重要的立克次体病,应该引起公共卫生和临床系统的高度重视。

图2.地中海斑点热疫源地扩展到中国青岛地区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旦及顾晓岚分别为论文第一作者,于学杰教授为第一通讯作者,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971939)资助,并获得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莱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支持和帮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nc.cdc.gov/eid/article/28/12/22-1118_article

https://wwwnc.cdc.gov/eid/article/28/12/22-1097_article

(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