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方癸椒、曾田)11月19日,武汉大学第四届教育供给侧改革高端学术论坛开幕。会议主题为“课程思政教育服务供给——实施与评价”,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与评价的科学化进程。
活动由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联合举办,武汉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协办。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线下设武汉大学主会场及乐山师范学院分会场,近百名师生及线上1700余名听众与会。会议由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新发、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保强共同主持。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前司长孙霄兵结合自身二十余年从事政策法规研究的经历,从法律视角探讨课程思政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他提出,“依法育人是课程思政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路”,宪法与法制意识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供给,同时强调了法的价值、功能及观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孙霄兵指出,依法治国的方针是立德树人坚实的法制基础,也是课程思政的基点。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教育部要依法治教,学校要依法治校,教师要依法育人,三者联动将法律与课程中的内容与形式、权利与功能、专业与理念完美结合起来,共同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法公民。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海涛围绕“持续增强高校立德树人的能力”这一研究展开分享。他介绍,该研究聚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破除“五唯”解决教育评价问题。目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在概念内涵科学化、模式系统化、典型经验多样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但也面临立德树人科学内涵理解不深入、课程体系不健全、评价制度和标准不完善、育人资源条件需要整合优化等五大难题。面对立德树人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周海涛也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
东北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丁义浩以“基于CIPP的课程思政质量评价探索”为题,系统介绍了东北大学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及课程思政评价研究。他认为应从四个方面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一是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学习需求,有针对性提供和推荐充足的学习材料;二是突破课堂教学内容限制,布置能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课后作业;三是立足学生整体的学习和理解能力水平,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四是加深对课程思政的本质认识,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王运来以“‘伟大教育家’学说看课程思政的合理性”为题论证了课程思政的合理性。王运来认为,课程思政应该将思政基因注入课程中。他从伟大教育学家的思想中探寻课程思政的教育学内容供给,介绍了戴安邦的“教学八法”,认为其思想中蕴含了对道德教育的关注。他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个人感受论证课程思政的“合情”与“合理”,并表示,教师需同时授予学生“武功”与“武德”,同步进行育才与育人。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蒋凯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为题,从“高等教育为何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什么”以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何做”三大维度进行分析,总结出课程思政建设背后的高校“重科研轻学术”症结。他指出,高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否则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就会失去根据,无法实现。
武汉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训威从微观层面介绍了课程思政的武大方案。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武汉大学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以泰勒目标模式为指导,下设教学内容研究室、教学方法研究室、教学评价研究室。在实践过程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通过学习先进经验、建立示范体系、开展专家论坛、举办课程思政说课大赛等举措,实现了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真融合,不断产出原创性的课程思政互联网产品,在实践中解决了课程思政质量提升难题。
武汉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学评价研究室主任王郢从实践角度分享了武汉大学在课程思政评价方面的探索。武汉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心致力于从内容供给、教学供给、评价供给三个方面服务于课程思政建设,已在文学、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学科进行了实践。武汉大学课程思政评价具备基于理论支持、呈现可视化数据、基于真实情境、坚持服务意识、体现学科特点、经历多轮磨合等六大特点。她强调,评价方案需要考虑界域、依据、本质及依托于对教育理论的深刻认识。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彭宇文指出,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招。对教育学科而言,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学习、研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他表示,本次会议是以课程思政为焦点、以教育学科为主导的跨界教育探讨,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三大特点。他倡议教育学科的研究者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来,为课程思政提供教育理论支持,并以此为契机拓展教育学科的知识增量,用教育学科研究来强化课程思政的学理含量,推动教育学科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
(编辑:付晓歌、相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