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历轩)7月18日,学校召开纪念唐长孺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座谈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元史研究会等学术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缅怀唐长孺先生,追思先生的学术精神,展望中国中古史的发展。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赵雪梅致辞。她总括了唐长孺先生的学术成就,希望到会专家继续继承和发扬唐长孺先生学术精神,一如既往地支持武汉大学历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胡德坤发言,回顾了作为翻译陪同唐长孺先生1980年赴日讲学的经历。
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概述了唐长孺先生在诸多领域的杰出贡献,表示自己治学道路中受唐先生的影响颇深。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陶军介绍了唐长孺先生学术生平,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刘礼堂教授主持会议。
在嘉宾致辞环节,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追忆了唐长孺先生与谭其骧先生的交谊,讲述了1975年谭先生与唐先生赴新疆考察的往事。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熊铁基教授展示了唐长孺先生的书信,谈及了旁听其授课,以及悉心修改论文的旧事。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陈苏镇教授介绍了该中心与唐长孺先生创办的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之间的密切学术联系,概述了唐先生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的深远影响。中国唐史学会原会长、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张国刚教授从现代学术转型的视角,分析了唐长孺先生的学术贡献。中华书局副总编、古籍整理出版中心主任张继海从著作出版与古籍整理方面,总结了唐长孺先生与中华书局结下的深厚情谊。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介绍了唐长孺先生在湖北省考古学会创立与武汉大学考古学系创建中的重要作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楼劲评述了唐长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领域的研究特色与卓越成就。中国唐史学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杜文玉教授介绍了唐长孺先生作为首任会长对唐史学会的创建和发展的巨大贡献。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指出,唐长孺先生奠定了吐鲁番文书整理的学术规范,并作出了具有示范意义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张帆教授表示,唐长孺先生早年在辽金元史领域所作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值得本领域的研究者重视与学习。故宫博物院古文献研究所所长王素介绍了唐长孺先生读书笔记整理项目的缘起和进展,举例展示了整理中的重要发现。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学锋教授讲述了唐长孺先生与日本京都大学宫崎市定、谷川道雄等的学术交往,以及他们在推动中古史领域交流合作方面的成就。
湖北省博物馆唐刚卯研究员作为家属代表,对与会学者的出席与发言表示感谢,祝愿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继往开来,取得新的成就。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学者结合自身的学术经历和研究领域,追述了在教学、科研以及事业发展等方面所受教益。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安志总结指出,后辈学人不仅应该研习唐长孺先生的学术成果,更应该传承唐长孺先生的学术精神。
唐长孺(1911--1994),江苏吴江人。1932年上海大同大学文科毕业。先后在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武汉大学等校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并曾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过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等职,亦曾担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暨武汉分社副主委等职。他学识渊博,精通文、史,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古籍整理、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与研究等领域皆有卓越贡献,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书兵志笺正》《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山居存稿》《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学术著作,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分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隋唐五代部分)《吐鲁番出土文书》《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一二编)等,主持并参加二十四史中北朝四史(《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的点校。学术成果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海内外学术界公认为二十世纪杰出的史学大家之一。
唐长孺先生在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整理吐鲁番文书,1980年摄于北京沙滩红楼
唐长孺先生与其他参加“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工作的著名专家学者合影(前排左起第三人为唐长孺先生),1973年摄于北京中华书局
唐长孺先生及同仁与武汉大学历史系七八级研究生毕业留念合影。前排右起第一人为吴于廑先生,第二人为姚薇元先生,第三人为唐长孺先生,第四人为陈仲安先生。1981年摄于武汉大学
唐长孺先生与东京大学著名敦煌学家和唐史专家池田温教授愉快交谈。1983年摄于东京
(供图:历史学院 编辑:付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