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汤莫亚、王颂
近日,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公布了“2023年度湖北十大科技进展”名单,我校三个项目入选。分别是: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文学系王伟教授和游贝教授团队“发现黑洞辐射的新现象”,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何光存教授课题组“揭示水稻感知和抵抗褐飞虱的分子机制”,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德仁院士、王密教授团队“互联网智能遥感卫星关键技术及应用”。
发现黑洞辐射的新现象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具有巨大的引力,任何光都无法逃逸出黑洞,但可以吸积周围恒星的物质产生高温的吸积盘及相对论性的喷流,在观测上表现为变化的X射线和射电辐射,是研究强引力场和相对论物理的宇宙天然实验室。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文学系王伟教授和游贝教授团队利用中国大型天文望远镜发现了黑洞辐射的新现象,直接揭示黑洞附近物质的运动和辐射规律,极大促进黑洞物理和相对论天体物理的研究,系列研究成果于2023年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团队利用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对黑洞系统首次开展高精度的射电光变监测,发现银河系中一颗黑洞存在周期为0.2秒的射电脉搏,该成果是在世界上首次观测到黑洞亚秒级的射电准周期振荡的现象,并揭示该现象与相对论性喷流直接相关,打开黑洞射电观测新窗口;利用中国慧眼科学卫星,发现其来自黑洞喷流的射电辐射滞后来自吸积盘热吸积流的硬X射线辐射8天,首次观测到黑洞磁囚禁吸积盘(MAD)形成的证据,揭示了黑洞热吸积流中的磁场输运过程,有助于理解吸积盘大尺度磁场形成机制和MAD中的物理过程;利用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定量研究了银河系中心四百万个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在一千万年前的活跃特征,首次揭示星系周介质相对于银河系存在明显的横向运动,从而影响银河系的演化。
揭示水稻感知和抵抗褐飞虱的分子机制
褐飞虱是我国水稻生产的头号害虫,年发生面积达4-5亿亩次,常常造成严重的产量和经济损失。培育和种植抗褐飞虱水稻品种是绿色防治褐飞虱、确保水稻生产安全的有效途径。然而,水稻如何抗虫的分子机理一直不明,阻碍了抗虫品种的培育。
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何光存教授课题组在成功克隆抗褐飞虱基因的基础上,发现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编码的受体BPH14与褐飞虱唾液蛋白BISP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从而激活抗虫信号通路;进而,BISP-BPH14与OsNBR1互作激发细胞自噬,精细调控水稻抗虫反应与生长发育的平衡。研究结果2023年6月发表后获得国内外广泛关注,该成果为培育抗褐飞虱的高产水稻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基因资源,创制了抗虫新种质和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在全国水稻育种单位广泛应用,成效显著,推动我国抗褐飞虱育种实现零的突破和快速发展。
互联网智能遥感卫星关键技术及应用
互联网智能遥感卫星是将遥感卫星接入卫星通信和地面通信的融合网络,通过软件定义、人工智能和在轨实时处理等技术,实现从原始数据获取到用户终端遥感信息实时智能服务,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德仁院士、王密教授团队围绕卫星遥感系统“响应快、处理准、服务灵”的三大核心目标,经过近十年技术攻关,首创互联网智能遥感卫星直接服务手机智能终端的遥感信息服务模式和服务架构,创立了星地协同的“校正-提取-压缩”在轨处理技术体系,突破了“多模、开放、智能、互联”光学智能遥感卫星键技术,在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努力下,研制并发射全球首颗互联网智能遥感卫星(珞珈三号01星,2023年1月15日发射),率先实现面向移动终端的“快、准、灵”遥感信息服务,推动了遥感技术从事后到实时、从专业到大众的跨越式发展。珞珈三号01星为全国科研单位提供开放实验验证平台,实现了机场飞机、港口船舶、道路车辆监测、城市三维实景构建、全球热点区域卫星视频发布等多样化智能遥感信息服务,在智慧城市、应急救灾等10余个领域与行业中取得成功示范应用。此外,珞珈三号01星的成功发射与创新应用,牵引了约185亿元的“东方慧眼”商业遥感星座立项和工程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国智能遥感卫星商业化发展。
据悉,开展“2023年度湖北十大科技进展”遴选活动,旨在广泛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反映湖北科技发展成就,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