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雷筱璐、韩璐、李晓旭)11月2日,第七届边界与海洋研究国际论坛在武汉大学顺利开幕,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周边关系”。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名誉院长胡德坤教授出席并主持开幕式,武汉大学副校长朱德友、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公参尹文强参加活动。
论坛由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和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中心主办,吸引了来自俄罗斯、韩国、泰国、印尼、新加坡及中国大陆地区的70余名边海问题研究领域的历史学、国际法学、经济学、政治学学者,他们围绕“大变局下的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当前海上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合作”“‘一带一路’十年建设成就与未来高质量发展”“周边外交与边疆安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与学术期刊建设”等五个议题开展深入交流与讨论。
朱德友对海内外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他回顾并充分肯定了边界与海洋研究院的发展成就并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周边关系的重要意义。
尹文强阐述了中国维护周边关系的理念、政策、路径和成果。他指出目前维护周边关系面临的难点,以及美国对中国在维护周边关系稳定上带来的挑战。他期望集结众人之力来共同为维护中国周边关系的稳定发展贡献智慧。
开幕式主旨演讲由武汉大学“周鲠生讲席教授”、国际民航组织法律事务与对外关系局前局长、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专家员黄解放教授主持。胡德坤,前中国驻挪威大使、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边海司司长易先良,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吴士存,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仁伟,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前中国边界与海洋事务代表周健,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李鸣,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林利民,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专家委员高之国做主旨演讲。
胡德坤指出,以往的资本主义侵略发展模式走向末路,自我发展模式在为世界各国提供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存在众多弊端。面对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开创了合作共赢发展模式,既体现了中国智慧,又体现了中国力量,将会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它是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到经济全球化阶段的产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必将对未来世界历史的整体演进产生深远影响,完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使命,中国也必将能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
易先良指出,大变局的本质是大国关系进入新的战略性调整,美国以更加多元方式追求全球霸权,新一轮冷战加速成型,全球治理面临逆全球化和发展失衡等挑战。中国要妥善处理与其他大国、国家集团和地区的关系,坚持多边主义与和平发展,秉持正确义利观,同时坚持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定位,依靠发展中国家,团结多数,两手硬应对美西方的围追堵截。
吴士存指出,当前南海进入了一个新的动荡不安的多事之秋,南海形势存在的四个特点:一是东盟在外交实践中表现出“投机性选边站”的特点。二是单边侵占行动多样化、常态化;三是《南海行为准则》磋商难度大、复杂性高;四是中国南海维权反制手段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小。
黄仁伟指出,当前“一带一路”倡议面临“印太战略”及北约东扩两大现实挑战。建议调整中欧通道地缘政治经济策略,一是防止美国以软硬手段阻碍破坏中欧大通道;二是加快打通南线,充分利用中线,保持运营北线,争取三线并行;三是强化我国与中等地区强国的关系,多种手段保持在大通道的稳定性;四是将“全球基础设施的伙伴”转化为“广义一带一路”,实现“大通道”主体的多元化。
周健指出,中国与陆地领国边界偶有摩擦,但整体情况安全可控。为保持我国周边安全环境,要遵循四项原则:一是强调双边谈判解决问题;二是强调主权国家平等;三是坚持和平解决争端;四是要以国际法原则为准绳。在目前和平与发展的背景下,边界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更为突出,要加强合作,抽出更多的战略精力应对海洋方面的挑战。
李鸣指出,国际法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启动有关键作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与党和政府善于利用国际法密不可分。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改革开放继续前行,瞄准了全球南方,受到普遍欢迎。“一带一路”与一般国际法关系紧密,但是也要重视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双边条约和协定的合作。
林利民指出,国际格局和演变态势、颠覆性科技以及重要理论,构成了当前中国的战略环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和以中国为中心非西方之间呈现二元对立。中国相较于西方国家,在颠覆性科技的发展方面更占据优势。以《共产党宣言》、“总危机理论”等为主的核心理论,放在当前时代更加适用。中国将利用低成本优势、成本优势,经济生态优势,政治社会优势逐步增强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高之国指出,中国新修订了《海洋环境保护法》,最新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引入了风险预防原则、演进发展域外适用条款、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及其他分则的规定,并对包括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等国际热点事件做出积极有益的回应,使我国在制度供给层面实现了质的飞跃。为我国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环境治理提供了国家立法层面支持,有望为国际海洋治理和国际法的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方案。
(摄影:李潇枭 编辑:相茹)